聶耳的家風家教

發布時間:2022-08-26 15:26:34   來源:云南政協報

在聶耳短暫的23年人生中,他對家庭、對生活、對朋友,以及對自己的未來,從來都是向善樂觀,這樣健康陽光的人格,與他良好的家風家教密不可分。

為人樂善好施

聶耳的父親聶鴻儀,原是玉溪名醫,1902年舉家遷居昆明,以“成春堂”招牌接診行醫。由于治好不少疑難雜癥,口碑很好。每月初一、十五,“成春堂”都要向民眾免費贈送“疳積散”“戒煙丸”等藥物。

聶耳4歲時,父親病故。但是父親樂善好施的品格深深影響著家人,也包括小聶耳。1930年10月,聶耳在上海整理家譜時寫道:“爸爸的死,決定了我這一生的命運,指示我應走的路。”可見父親對聶耳的影響是很大的。

聶耳的母親彭寂寬也是如此,丈夫去世后,她雖然度日艱難,但仍同情并時常救助窮苦人家,免費或廉價給他們看病,有時甚至供給他們飯食。一天夜里,她逮到一個潛入屋子偷藥的小偷,小偷告訴她,自己家里有4個孩子,飯都吃不上,偷藥是為了給老婆治病,懇請饒過。彭寂寬聽了后不僅沒有責怪他,還詳細詢問了病情,并抓了2服藥送給他帶回去治病。

做事堅守誠信

聶鴻儀有個原則,答應過別人的事,不管多困難,一定做到。在昆明行醫多年,不管多困難,從未拖欠過別人錢款。后來他搬到房租便宜的威遠街后,求診病人逐漸增多,常常應接不暇,連續接診幾個小時無法休息,但他只要答應了別人的請求,夜晚不論多晚都外出就診。

做人自強擔當

彭寂寬在聶耳的父親去世后,獨自挑起了養活一家5口的重擔。為了支撐起家庭,她每天挑燈夜讀,自學成才,考取了醫師資格,成為昆明市第一位女中醫坐診看病。平時除了坐診,她還替人漿洗衣服、做針線活計。母親堅強擔當、勤勞智慧的個性,也影響了聶耳的一生。

聶耳二哥叫聶子明、三哥是聶敘倫。在母親的影響下,聶耳和他的二哥、三哥從小就懂得為母親分憂。為減輕家庭負擔,兄弟三人在春節期間,上街為郊區農民代寫春聯。他們從來沒買過教科書,都是借同學的書來抄寫。聶家三兄弟互相信任、互相依賴,感情深厚。在聶耳遭到國民黨追捕的兩個生死攸關的關頭,都是三哥聶敘倫幫他度過的。離開昆明后,他在信中對三哥說:“繁華的上海,藏污納垢……請您像以前一樣的相信,我絕不會誤入歧途的。”

治家嚴格自律

彭寂寬雖然沒上過學堂,但是重視教育子女,通過自己言傳身教,教給孩子們為人處世的道理。她治家嚴格,對于家規,要求人人必須遵守。有一次,聶耳要買書,當著客人的面向母親要錢,結果客人拿給了他。客人走后,母親狠狠地責備了他一頓,認為他這樣做,等同于向客人要錢。自此以后,聶耳再也不敢當著客人的面向母親要錢了。

聶耳三哥聶敘倫這樣回憶母親:“母親常說,小孩子就像樹苗一樣,不好好灌溉它、培育它,就會枯死。因此,家規必須人人遵守,不能例外。”彭寂寬晚年回憶她對兒女的教育時說:“那時我對他們很嚴格,不準他們去有錢的親戚家吃飯。我是窮有窮的志氣、勞動有勞動的骨氣,我不讓他們羨慕那些‘官派’的豪華生活……”(通訊員 王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