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慎,字用修,初號月溪、升庵,又號逸史氏、博南山人、滇南戍史、金馬碧雞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明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書法家。楊慎出生于官宦書香之家,祖父楊春、父親楊廷和、三叔楊廷儀俱中進士。楊廷和還是武宗、世宗兩朝首輔。楊慎20歲應四川鄉試,擢易魁。24歲舉正德六年(1511年)進士,殿試第一,授翰林院脩撰,任經筵講官。明嘉靖三年(1524年),楊慎因“議大禮”事件,兩被廷杖,謫戍云南永昌衛(今保山市),從此僻居云南35年。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病逝于昆明高峣寓所。在云南期間,他設館講學,游歷考察,廣收學子,著書立說,是明正德、嘉靖兩朝的文壇泰斗和學界領袖。
黃峨是楊慎次妻,才貌俱佳,博通經史,工于詩文,擅長詩詞曲。后世名家評說:“才藝冠女班”,“才情甚富,不讓易安、淑貞”“夫人篇什,云蒸霞爛”。著有《楊狀元妻詩集》《楊夫人詞曲》等。黃峨不但才名出眾,而且在楊慎流放云南永昌衛期間悉心照顧公婆,極為孝順,得到時人稱頌。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黃峨出生于四川遂寧官宦人家。其父黃珂歷任農陽(今湖南漢壽縣)知縣,因精勤吏治,擢升御史,在京供職。其母聶氏,知書識禮,嚴于家教。黃峨幼年聰明伶俐,在其母的教導下,好學上進,書法琴藝精通,詩文詞曲當行。
明正德九年(1514年),黃峨已到適婚年齡,她向其父表明心跡,要選像楊慎那樣學識淵博、志趣高尚的人做郎君。后來,黃珂辭官攜帶家眷回到老家遂寧。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楊慎以養病為由,回到四川新都。不久,其夫人王安人病故。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楊慎續娶黃峨,被當地人贊譽為“尚書女兒知府妹,宰相媳婦狀元妻”。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黃峨陪同楊慎到京城復職。黃峨在京城官邸操持家務,夫妻2人生活愜意。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春,明武宗病逝,由其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即嘉靖明世宗。嘉靖皇帝登位不久,他要把已故的父親興獻王(朱祐杬)尊為“皇考”,享祀太廟。以楊廷和為首的朝臣認為與《皇明祖訓》的禮法相悖,竭力反對。嘉靖三年,世宗下詔尊亡父為“恭穆皇帝”,朝臣群情激憤。楊慎率撼門哭諫,兩次遭廷杖,謫戍云南永昌衛。
黃峨得知楊慎流放云南的消息后,悲憤交加。她匆忙收拾行裝,帶著仆人隨丈夫登舟南下,誓與丈夫同生死共患難。黃峨與楊慎一行入揚州、進南京,南京的友人特備美酒佳肴招待。臨到隆冬時節,楊慎一行才離開南京,舟行至江陵(荊州市),改走陸路;進湖南、經貴州再到云南。云貴高原山川險峻,道路崎嶇,楊慎不忍累及妻子黃峨,堅持要黃峨順長江回四川新都。楊慎在與黃峨離別之時,寫下《臨江仙·戍云南江陵別內》:
楚塞巴山橫渡口,行人莫上江樓。征驂去棹兩悠悠,相看臨遠水,獨自上孤舟。卻羨多情沙上鳥,雙飛雙宿河洲。今宵明月為誰留?團團清影好,偏照別離愁。
黃峨手捧此詞,悲痛欲絕,她在回四川新都的途中寫下了《羅江怨·閣情》詞4首。回鄉后,黃峨起早貪黑,含辛茹苦照顧公婆,操持家務,為楊慎排難分憂。一年中秋,黃峨來到桂湖,見到楊慎早年沿湖種植的桂樹正在綻蕊飄香,觸景生情,吟出《桂湖夜月》:
月白湖光凈,波寒桂影繁。
人間與天上,兩樹本同根。
詩文表達了她期盼與楊慎永不離分的夙愿。回到榴閣,又寫下了《黃鶯兒》散曲:
積雨釀春寒,看繁花樹殘。泥途滿眼登臨倦,云山幾盤,江流幾灣,天涯極目空腸斷。寄書難,無情征雁,飛不到滇南。
此曲后來寄到楊慎手中,楊慎讀到這首曲更加贊賞和懷念黃峨。明嘉靖五年(1526年),辭官還鄉的楊廷和病勢沉重。楊慎聞訊回鄉探望其父,其父病痊愈后,黃峨隨同楊慎來到云南,成為楊慎講學、著書的好幫手。
明嘉靖九年(1530年),楊廷和病故,黃峨回鄉挑起了持家重擔。因楊慎遠在云南,錦書難托,黃峨寫下了著名詩篇《寄外》:
雁飛曾不度衡陽,錦字何由寄永昌?
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詔風煙君斷腸。
曰歸曰歸愁歲暮,其雨其雨怨朝陽。
相聞空有刀環約,何日金雞下夜郎!
在滇西之涯的楊慎接連寫下《離思行》《畫眉關憶內》等詩篇。楊慎既得罪時君,能夠赦免還鄉的機會渺茫,黃峨由期盼到期望再到失望,她在《寄升庵》詩中寫道:
懶把音書寄日邊,別離經歲又經年。
郎君自是無歸計,何處青山不杜鵑!
黃峨寫的詩詞曲大多數是感傷楊慎流放云南邊陲的幽懷之聲,語言清新直率,情真意切,酣暢淋漓,被后世文人所傳誦。黃峨比楊慎小10歲,楊慎病逝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楊慎離世10年后,黃峨于明隆慶三年(1569年)去世。后人將黃峨與楊慎合葬于四川新都桂湖。(藍紅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