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1785年—1850年),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福建侯官縣人,中國清代后期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民族英雄。林則徐是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進士,歷任翰林編修、江蘇按察使、東河總督、江蘇巡撫、湖廣總督、陜甘總督、陜西巡撫等職,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任云貴總督,在任期間為云南的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
治理邊疆,民族團結。林則徐上任云貴總督之初,恰逢因當局者長期以來各有偏袒所導致的漢回構釁,他宣揚“只分良莠,不分漢回”原則,率兵平定迤西。《清史稿》卷369《林則徐傳》記載:“二十七年,授云貴總督。會保山回民控於京,漢民奪犯,毀官署,拆瀾滄江橋以拒,鎮道不能制。則徐主止分良莠,不分漢、回。二十八年,親督師往剿,途中聞彌渡客回滋亂,移兵破其巢,殲匪數百。保山民聞風股栗,縛犯迎師,誅其首要,散其脅從,召漢、回父老諭以恩信。遂搜捕永昌、順寧、云州、姚州歷年戕官諸重犯,威德震洽,邊境乃安。加太子太保,賜花翎。”林則徐的做法不僅平定了邊疆戰事,更讓自古就是多民族共居的云南得以實現民族團結。
整頓礦務,提倡商辦。清朝前期,中國一直處于對外貿易逆差之中,白銀大量外流,《清宣宗實錄》卷309記載:“道光三年以前,每歲漏銀數百萬兩;三年至十一年,歲漏銀一千七八百萬兩;十一至十四年,歲漏銀二千余萬兩;十四年至今(十八年),漸漏至三千萬兩。此外,福建、江浙、山東、天津各海口,合之亦數千萬兩。日甚一日,年復一年,誠不知伊于胡底?”云南礦產資源豐富,是清政府白銀開采的重要基地之一。林則徐上任云貴總督之后,對云南的冶礦業作了詳細的調查,進而鼓勵民眾開發銀礦:“小民趨利若鶩,礦旺則不招自來,礦竭亦不驅自去,斷無盤踞廢硐,甘心虧本之理。”(《林則徐詩文選注·查勘礦廠情形試行開采折》)與此同時,林則徐還實行礦業整頓,提出改革銀礦的經營方式、調整統治政策等辦法來解決云南礦業蕭條的問題。在林則徐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刺激下,云南出現了一段時期的商民聚資伙辦銀礦小高潮,截至1848年云南已有9個商民商辦的銀礦,使云南久已衰竭的銀礦生產重新振興起來。
詩文應和,以文會友。早在林則徐擔任云貴總督之前,其所著的《滇軺紀程》就已記錄了他與云南的緣分。《滇軺紀程》為林則徐赴任云南正考官途中的日記。逐日記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閏四月二十七日奉旨后,自五月八日離京起程,經河北、河南、湖北、湖南、貴州五省,于八月朔日抵昆明之事。考訂沿途古跡、地理沿革,品題山水名勝。擔任云貴總督后,林則徐與昆明本地的文人也多有交往,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他與華亭寺方丈釋慶有(號巖棲)的友情,林則徐曾為其題詩4首,皆為七言絕句。以“最是寒齋清梵夢,枕邊詩味得來佳”一句為例,足以見林則徐與詩友巖棲一見如故。
晚清學者金安清在《林文忠公傳》中對林則徐一生所做之事作出了評價:“公盛德純忠,豐功偉績,他人得一已足名世,而公所樹立,僂指未能盡。其尤著者,新疆屯田、江南漕賑、云南回務三事,皆以一時貽百世之利,一心布萬民之澤。”因此,美國歷史學家費正清主編的《劍橋中國晚清史》認為林則徐:“他的經歷清白無瑕。他有著一個從未犯過錯誤的人的強烈信心。他為人處世很講道德,有強烈的責任感。”由此可見,林則徐除了是虎門銷煙的民族英雄外,他在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五月至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月擔任云貴總督期間,對云南作的杰出貢獻不可磨滅,應該為云南各族兒女所銘記。(林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