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吏故事】黃元御懸壺濟世

發布時間:2022-12-13 17:36:47   來源:云南法制報紀檢監察周刊

黃元御是清代著名醫學家,他醫道高深,醫術精湛,著作等身,聲望素孚,被譽為“醫門大宗”,乾隆親書“妙悟岐黃”“仁道藥濟”予以褒獎。

黃元御出身書香門第,自幼聰明過人,嗜書如命,其父為其延請名師,希望他能夠金榜題名,登科入仕,從而功于國、惠于民,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心比天高的黃元御亦是“常欲奮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

然而事與愿違,正當他苦學精思,以期大展宏圖之時,因用功太過,突患眼疾,左目紅澀,白睛如血,不得已延請當地醫生就診。遺憾的是,這位醫生不明醫理,幾番折騰后,黃元御病勢日劇一日,最后導致三十歲的黃元御左目完全失明。對于一個抱負遠大,“諸子百家書籍,過目冰消,入耳瓦解”“自負古今無雙”的讀書人來說,這是多么致命的打擊。

黃元御在多年之后,以早已平復的心情描述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醫生說他大腸里火氣太大,必須滅火,就給他開了黃連、大黃這些寒瀉的方子,可是連吃了幾天一點效果都沒有。于是就加大劑量下猛藥,這次見效了,但只是瀉肚,瀉過之后眼睛仍然絲毫不見好轉。醫生又說他是患了風寒,必須散寒才行,于是又給他弄了一大盆熱茶,再給他蓋上厚衣被發汗,熱的黃元御汗如雨下,一直流到了腳后跟,可是眼病似乎倒有加劇之勢。醫生心里害怕溜走了。繼而請來一位擅長針灸的老婦,說他的眼球上有淤血,扎了幾針后,果有黑血流出,他頓時感覺輕松不少,但是老婦說不吃藥還會復發,可她不會用藥。無奈之下只好又將前醫請回,仍是給他吃好多苦寒的藥水,一看不行,又重復原來的發汗過程,這樣一番折騰,眼疾非但沒有治好,還長出了一層厚厚的膜,完全覆蓋了他整個左眼,使得左眼完全失明了,甚至看起來像個怪物。

古代選官入仕要符合一定的標準,如唐代銓選文官有四條標準,即“身、言、書、判”。“身”即身體條件,要五官端正,形象好。“言”即個人談吐,要言辭雅正,符合自己的身份。“書”即書法,要寫得工整優美。“判”即處理刑獄之事的能力。后世的標準大同小異。或許令今人感到意外的是,古人對“身”這個標準看得很重。黃元御的仕進之路因此被徹底斷送。長恨之下,哀痛之余,他發憤立志“生不為良相濟世,亦當為良醫濟人”,從此走上棄儒從醫之路。

憑借優異的稟賦、深厚的文化功底和堅如鐵石的意志力,黃元御苦讀歷代中醫典籍,對經典著作,溯本求源,日夜研摩。經過數年的刻苦努力,終于登堂入室,得窺醫學之堂奧,在行醫過程中他又結合實踐,不斷總結經驗,日益精進,終成一代名醫。

有關他治病救人的趣聞佳話頗多。某知州得了嚴重的“腑癰”之癥,疼痛難忍,危急之中請人將黃元御接至府中。他一望病人狀況,即成竹在胸,請銀針,探穴位,一氣呵成,病人家屬心安不少。然而就在將要下針時,他忽然表示知州請自己治病要有所表示,便提出了一個過分的要求。知州無法接受,雙目圓睜,怒氣沖天。就在這轉瞬之間,黃元御一針下去,知州頓時覺得病輕了許多。黃元御這才解釋,自己故意提出過分要求,激怒他以調動氣血,然后才好下針,利于他的治療。又有一日,黃元御出診,恰遇一家婦人出殯,他觀察片刻后忽然大聲對人群說:“棺內婦人并沒有真死。”原來黃元御看到從棺木中滴出的血水是鮮的,又從人們的哭訴中得知這是一個因難產而喪命的婦女,所以他斷定這個產婦還有救。黃元御將銀針慢慢扎進她的穴位,在時間仿佛凝固了一般的焦急等待中,忽然傳出了嬰兒響亮的啼哭聲,遲疑迅即被驚喜替代了。這些故事許多是在民間流傳的,雖不一定準確,但足見他的醫術高超、醫德高尚為民眾所推崇。

經過數十年的苦讀精研,黃元御終于把中醫的四部經典《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全部注解完畢,對醫理的認識也達到一個嶄新的高度。他有個弟子叫麻瑞亭,初到陜西即以妙手回春名震西安,他所用法寶即是黃元御的著作《四圣懸樞》,可想而知黃元御的醫術之高超。

黃元御沒能科場奪魁,卻靠著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一代名醫,造福百姓,遺澤后人,與其初心抱負可謂殊途同歸。此山無路,就在他山苦攀,直至登臨山頂。他山登頂,風景亦美,而這背后的付出,讓眼前的風景更美。(馬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