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載物 行穩致遠

發布時間:2022-12-23 09:20:19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中國援建光伏電站緩解中非共和國用電難。在中非共和國首都附近的賓博市,無垠的樹海環抱著一片約16萬平方米的方形場,這便是中國援建的中非共和國首座光伏電站。圖為中國工程師在光伏電站檢修設備。新華社記者 羅毓 攝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風光,這里的山水田園以厚德載物的精神養育著世代居民。

主持人:王學斌(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教授)

嘉 賓:法 帥(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柳 康(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教師)

1、培養寬厚的道德品性,以此厚德來載育萬物

王學斌:“厚德載物”作為中華民族優良的精神傳統,自始至終提示歷代國人當像無垠大地那般敦厚樸實,默默且堅韌地孕育著萬物萌生與生命長成。由之同理,做一個高尚的中國人,須為人與處世上務求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心胸開闊如莽原,立志高遠似蒼穹。

法帥:“厚德載物”一語出自《易傳·坤·象》:“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話是說,地的形勢有柔順寬厚的性質,君子要以地為法,用敦厚的德行容載萬物。詳細言之,《坤》卦的卦象為“地”,“地”有其形勢即“地勢”,“地勢”的特點是“至順極厚”,所以能“無所不載”。(朱熹《周易本義》)君子應當取法地勢體厚、能載萬物的特點,培養寬厚的道德品性,以此厚德來養育萬物,實現人道與地道的合一。

然而,這句話的真正精彩之處,是在與《乾》卦的辯證關系。《易傳·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謂天的運動有剛健的性質,君子要以天為法,不斷地發揮自己的能動性。《易傳》乾坤兩卦中的天與地,健與坤,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透露出古人對世界存在的根源、運行規律的把握以及人們認識它們的思維方法。這構成了古代人們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基本觀念。

《易傳》認為自然界的根源是陰陽二氣,自然萬物都是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產生的,即《易傳》所言“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傳·咸·彖》說:“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交感以相與。”在自然界中陰陽二氣的具體表現就是天地。“天地感而萬物化生。”二氣的“交感”,就是天地的“交感”,萬物都是從天地“交感”化生出來的。“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易傳·系辭下》)就像男女配合生出子女一樣,天地配合生出萬物。

在化生萬物中,《易傳》認識到天與地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系辭》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意謂乾所主管的是創始,坤所主管的是完成。《文言》道:“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坤道柔順,保持容納的主體意識,才會載物;乾道剛健,形成積極的主體精神,才會引領。換言之,地道順承天道以行動,天道引領地道以載物,二者是互相補充和成就的關系。

《易傳》還將世界演化與人類歷史關聯起來,從世界觀來談人生觀的形成與發展。“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系辭下》)這段話表達的是,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是自庖犧氏觀察天地運行和鳥獸之文開始,其成果就是八卦始作。

可見,中國哲學最顯著的思維就是天人合一,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厚德載物,能夠深刻揭示古人的哲學智慧。

柳康:在《周易》中,從卦序上來講,乾卦在前,坤卦在后。從某種意義上講,坤卦就是一個“在先的在后者”。這種講法的學理依據恰恰來自于《周易》中乾坤兩卦之間的互動關系。換個角度來說,積極進取的乾卦要以含蓄保守的坤卦為其前提。這并不是矛盾或者變戲法,而是體現了事物之間復雜的關聯性。

《周易》中的“坤卦”雖然單獨成象,但如果離開與“乾卦”相對照的話,那么,它最本真的意義就會流失不在。具體而言,一旦離開乾卦所奠基的開拓進取的意義,“坤卦”的厚德載物便會懸空,很難落到實處。

進一步而言,厚德載物是對自強不息的補充和限制。補充在于,一味地進取而不知其所止,就有如一架力量十分雄厚、但缺乏方向指引的機器。一旦失去方向或者走上錯誤的路徑,速度越快,則偏離越多,危害也越大。在這種意義上,厚德載物起到了限制、引導和包容的作用。

2、向上抽穗拔節的力量,與向下深耕扎根的力量相輔相成

王學斌:“厚德載物”之內核,自是“德”字。“德”字會意,在甲骨文中表示道路,亦表示行動。是故“德”字本義是目視不偏,行動端正。在端正的行為基礎上,不以個人得失為主,胸懷寬廣,重公輕私,謂之厚德。

用厚德的品行理性地對待客觀環境中的人和事物,謂之載物。因而老子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自古以來,“厚德載物”一貫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珍貴精神財富,是國人對社會和自然的特質認識,是對中國人文精神的揚播,是一種至道大德。

法帥:人類社會的禮義秩序取法于天地之道。天地的相互作用化生萬物,《易傳》稱之為“天地之大德曰生”。君子取法天地之道,就應該培養這種生生之德,即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這兩種德行的統一體。君子自強不息才能引領厚德載物,而厚德載物才能真正實現自強不息。天地的生生之德,是通過乾道引領和坤道完成而實現的對立統一的存在。

因此,取法天地之道的厚德載物精神構成中國哲人的思想基礎。

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及“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等,就是對這種德行的闡發和總結。《道德經》講的“上善若水”,墨子提出的“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墨子·兼愛中》),以及孟子講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表達出的德行莫不與厚德載物一致。北宋張載將其闡釋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西銘》),程顥、王陽明則進一步凝練提升為“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他們都是對厚德載物思想的傳承和弘揚。

柳康:厚德才能載物,薄德則會失物。唯有厚其德,載物才可能。這就像一個容器一樣,我們既要通過不斷地錘煉,不斷地使得自身堅挺、堅硬,而且也要不斷地擴大自己的容量。所能與所容需要相配。在中國的文化中,我們并不完全是懸空論道,而是秉持收斂的德性、把實力包含在禮儀之下。在這種意義上,我們需要參照他者的眼睛尋找自己的恰切定位,戒驕戒躁;在與他者的切磋中支撐起自己。這也解釋了德國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親緣性,更解釋了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在中國這塊肥沃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原因。

如前所述,乾坤兩卦相輔相成,這就好比向上抽穗拔節的力量始終與向下深耕扎根的力量相輔相成,莊稼才能長得好一個道理。因此,乾卦所呈現的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精神與坤卦所主張的厚德載物、不與人相爭的氣質并不是對立關系,而是一體兩面的關系。因為,對立關系意味著此消彼長、此強彼弱、此起彼伏,而一體兩面的關系則是相互成就、相互支撐、相互扶持的關系。乾坤共同構成了一個整體。

3、中國之“德”在新時代的語境中永葆青春

王學斌:在新時代“厚德載物”之發揚光大,必須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實現深刻融通、深相結合。這關乎蘊含優秀中國傳統精神要素的文化基因,如何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永葆青春,適應現實戰略的需要,更關乎“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牢牢扎根”之重任。

法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只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結合的關鍵,就在于如何將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特別是厚德載物精神,其哲學基礎來自于古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即《易經》上所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整個世界是矛盾對立統一的存在,這不僅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觀念,也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核心理念。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可以在世界觀和方法論上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相結合。

這與西方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有著根本區別的。西方的辯證法,在兩極之間尋求某些通道,本意為求適應世界的一體,無奈卻更加強了世界的兩分。

結果產生的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國際社會的零和思維、霸權秩序,人與人之間的緊張對立。

在中國,則相信宇宙本系一體,兩分只是認識的一種方便法門,一個剖析手段和中間過程,即,將事物包含的不同因素和變化可能推至極端,極而言之以顯同中之異,并反證著事物本為合異之同。

結果形成的是系統和諧思維,追求的是厚德載物和平共處的政治秩序,即人類命運共同體。

總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系統的綜合的辯證的圓融的,必將克服西方思維中的片面孤立對立緊張傾向,對構建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促進馬克思主義在21世紀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柳康: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12月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引用了《周易》中的坤卦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以此表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所具有的寬廣胸懷。在前不久召開的黨的二十大上,報告中的一些內容體現出了“厚其德”的要求,凸顯出了黨的二十大報告自身是在自覺做出“兩個結合”的表率。其中的一點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自我革命理論。在不斷地自我革命的基礎上,“厚德載物”才不至于淪為空洞的語詞。自我革命理論內容豐富,而反腐敗則是最徹底的自我革命。“反腐敗是自我凈化的根本舉措,體現為除毒瘤、排病毒、去雜質,把住了自我凈化這個起點,就把住了自我革命成功的關鍵。”自我革命體現的是筑牢地基的工作,這種工作體現了“承載者”本身的努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體現出積極進取的精神,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其中所蘊含的“厚德載物”精神。在外交上,我們秉持著“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因此,在多元文化共同交流的基礎上,我們堅持不定于一尊,也不會稱霸。獨陽不長、孤陰不生。在萬物互聯互通的意義上,使得眾生的心靈有所依托、有所安慰。只有在世界各國人民和諧地互相依存的基礎之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是可能的。

我們看到,在“恃強凌弱、巧取豪奪、零和博弈等霸權霸道霸凌行徑”大行其道的當下,“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它們挑戰著各國政府、各國人民最深層的智慧。只有當世界各國不侵略他國,同樣,當世界各國都能夠秉承“厚德載物”所彰顯的包容與和合的態度時,我們相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倡議將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識。在這種共識之下,我們才有可能“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最終達到“天下大同”。

王學斌:誠哉斯言,在深入研讀與汲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科學精髓之同時,我們當積極提煉厚德載物的精髓,用于培養國人尤其是青年一代良好的道德人格,助益他們實現個體的自我完善,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實現。面向未來,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也需要善于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德”之資源,進一步豐富國人的精神世界,升華其精神層次,實現其全面發展。循序漸進后,中國之“德”便愈益在日常生產與生活中化于科學真理當中,而科學真理亦愈益在升華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時融入個體腦海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