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發生了火災,損失嚴重,生活出現困難,需要申請臨時救助。”這是臨滄市鳳慶縣營盤鎮紅立村巖子腳村村民趙國仙在云南省政府救助平臺上反映自家受災情況的留言。
用戶申請后,鳳慶縣民政局在平臺受理,一鍵分流,由鎮民政辦工作人員及村級民政協理員及時予以核查,核查真實無誤后第一時間解決群眾反映的困難。
“突如其來的火災使我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多虧了政府救助平臺及鎮村工作人員的高效的工作作風,3天就拿到了2000元的補助款,解了家里的燃眉之急。”村民趙國仙激動地對到她家走訪的鳳慶紀檢監察干部說。
這是今年鳳慶縣做深做細民生工作的一個縮影。而這樁樁件件民生實事的落地,離不開鳳慶縣紀委監委的精準有效監督。
“為切實防止農村低收入人口發生規模性返貧,云南省創造性地建立了‘政府救助平臺’,著力解決農村‘兩不愁三保障’問題。”鳳慶縣民政局負責人介紹。該平臺拓展了群眾申請救助渠道,低保、特困供養、臨時救助等民生保障業務第一批上線“政府救助平臺”,群眾可通過“一部手機辦事通”App、微信小程序等渠道進入該平臺申請救助,實現掌上辦理,做到對低收入人口保障問題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
社會救助是民生保障的托底舉措,事關萬千群眾切身利益。平臺有了,如何有效發揮監督保障職能,讓這一守護民利的平臺在鳳慶大地上落地見效?鳳慶縣紀委監委通過聯合“紀檢監察室+派駐紀檢監察室+鄉鎮紀委”組成“室組地監督動車組”,充分發揮“2+1+1”聯動機制作用,整合各類監督力量,以監督合力促進干部作風大轉變,真正讓“救助平臺”變身“暖心平臺”,使群眾有更強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該縣“室組地監督動車組”通過座談了解、查閱檔案、入戶走訪、實地暗訪等多種方式對社會救助資金的申請、審批、發放、使用等各環節進行精準監督。同時,與民政、鄉村振興部門建立信息共享互通機制,加強信息共享、情況互通、線索互移。
同時,為防止責任部門及業務人員出現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該縣紀委監委積極結合實際情況,通過督查“回頭看”的方式,定期核實通過“政府救助平臺”和“一部手機辦事通”辦低保、臨時救助、特困供養情況,通過高效精準監督避免人情幫扶、有困不扶,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據統計,今年以來,鳳慶縣通過“政府救助平臺”和“一部手機辦事通”辦低保373件,臨時救助225件,特困供養19件。(史艷菊 || 責任編輯 李品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