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政企同堂接受警示教育 為政商交往立規矩劃紅線

發布時間:2023-01-23 17:25:36   來源:普洱市紀委監委

“做生意要腳踏實地,不然結交再多的朋友,再會攀關系、走后門,你實力不過關,不僅市場不認可,到頭來還害了別人,害了自己……”近日,參加完景谷縣住建部門組織的警示教育活動后,該縣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感慨道。

此前,該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原局長陳某良因利用職務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賄送財物,受到開除黨籍、開除公職處分。

“行賄者心術不正,挖空心思‘圍獵’,受賄者面對誘惑,理想信念不堅定,落入‘圍獵者’的‘陷阱’是該案發生的重要原因。”該縣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針對案件查辦中發現企業老板普遍存在法律意識不強,認為自己又不是黨員干部公職人員,存在花錢好辦事的思想問題,該縣紀委監委協助縣住建部門組織全縣18家房地產開發企業、19家物業服務企業、7家房地產中介企業負責人和相關工作人員集中開展警示教育活動。

活動中,參會人員通過觀看警示教育片,開展廉政談話,進一步闡明黨中央對受賄行賄一起查的堅定決心,為管理服務對象敲響了警鐘。

這是景谷縣紀委監委用好用活身邊典型案例,分層分類開展警示教育的生動實踐,也是普洱市紀委監委延長個案警示教育鏈,不斷提升警示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一體推進“三不腐”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普洱市紀委監委堅持教育在先、警示在先、預防在先,將案件“活教材”轉化為警示教育資源,選取行業相同、層級接近、崗位類似的身邊典型案例,分層級、分領域、分行業對黨員干部開展“量體裁衣式”警示教育,督促案發單位、案發系統建章立制、堵塞漏洞。

“只查‘收錢的’、放過‘送錢的’,會讓行賄者錯誤地認為,行賄是一本萬利的‘投資’,因而心存僥幸、鋌而走險。”該市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說。

對此,普洱市紀委監委把查行賄放在與查受賄同等重要的位置,順藤摸瓜,讓“圍獵”的行賄者付出沉重代價的同時,將警示教育延伸至管理服務對象,為潛在的行賄者敲響警鐘,及早改變僥幸心理和投機心理。

“我們要扔掉辦事就得‘意思意思’的想法。”在經過普洱市醫療系統作風和腐敗問題專項整治行動之后,前來普洱尋求商機的醫療器械供應商們,對“親”“清”政商關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原來企業主為了讓自己能拿到項目,讓手續盡快辦完,總想著要不要去“走動走動”“意思意思”。如今,通過參加各級紀委監委組織的警示教育,大家深刻感受到普洱市紀委監委對斬斷“醫商”權錢交易關系網,修復清清爽爽營商環境的決心。

“一個地方,政商關系清爽,投資者才會對未來有信心,才會敢投資。相反,如果政商關系渾濁不堪,再優惠的政策條件,再健全的基礎設施,投資者沒有安全感,不敢來,也不愿來,即便來了恐怕也難有長遠立足的信心。”該市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延長個案警示教育鏈,用身邊“活教材”對管理服務對象同步開展警示教育,引導大家增強廉潔自律意識,既是警醒,也是關愛。只有按規則辦事,按規律辦事,而非光靠經營關系,企業才會對未來有確定而安全的預期,而不必擔心有朝一日是否會成為別人的“案上魚肉”。目前在普洱市,企業競爭憑的是實力、資質、服務和產品,不再是看你是不是諳熟潛規則,是不是能與相關官員“說得上話”,這樣的市場常態,不僅讓企業有了動力,也為經濟健康發展增添了滿滿的動力。(廖翌含 || 責任編輯  宋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