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記 │ “異鄉人”變成了“村里人”

發布時間:2023-07-21 17:10:45   來源:昭通市紀委監委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端坐桌前翻閱著駐村筆記,四個多月的駐村畫面在我腦海中徐徐展開。從一開始的無措到而今的堅定,村里的一草一木都見證著我的成長。

猶記得拎著大包小包初來水富市兩碗鄉花壇村時,擔憂、好奇與憧憬充滿著我的內心,會不會聽不懂村里方言?會不會勝任不了駐村工作?如何適應農村生活?……到達后,我的同事用熱情迎接了我,之后這里的村民群眾又用質樸和親切接納了我、打動了我,我也從一名孤獨的“異鄉人”變成了安心的“村里人”。

“吉書記,今天還是這么早下鄉啊。”

“吉書記、兩個妹妹吃飯沒,進來坐。”

……

到村后吉書記(原第一書記)便帶領我和另一名駐村工作隊員去走村入戶,我驚訝地發現不論我們走到哪,村民都會跟我們熱情打招呼,吉書記也總是笑著回復。

共事一段時間后,我才了解花壇村駐村工作隊這么受歡迎的原因。那便是工作隊“面對面”“心貼心”的工作方式,讓村民們感受到了溫度。四個多月的時間里,我們的身影活躍在花壇村的農家院舍和田間地頭,下鄉和老鄉嘮嗑拉家常幾乎成了我們的每日工作。我們主動幫助村民們解決操心事、煩心事和揪心事,受到了村民們的認可。

剛到花壇村駐村的時候,我急于尋找“大展身手”的機會,總是陷入思維漩渦,慢慢地我發現問題的答案藏在日復一日的瑣碎工作中。上門認證養老保險、宣傳黨的政策、查看地質災害隱患點、幫勞動力缺失的村民種莊稼、協助化解鄰里矛盾糾紛……每一件瑣碎的小事都是千家萬戶急難愁盼的大事。辦好小事,就能聽到村民們誠摯的感謝,就能看到群眾臉上滿意的笑容,滿足感和幸福感在我心頭油然而生。

駐村為民幫民的情懷就這樣在我心里深深扎下了根,也更加堅定了我“煉金”不“鍍金”的決心。我不再盲目地追求轟轟烈烈的大事,而是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里走村串戶,用腳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情懷感知群眾生活的冷暖,用熱情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

花壇村因花得名,以農業生產為主,然而山多地少、土壤貧瘠使產業發展艱難。為了幫助村里發展,我們積極配合鄉黨委、政府,加強政策引導,因地制宜提出發展思路,探尋產業發展之路。駐村以來,我親眼看見了駐村干部、村干部為了村莊的發展而奔忙的身影,更看到了村民們同心協力做大產業的真誠與團結,這一切都表明這個平靜祥和的小村莊蘊藏著盼變思變求變的生命力。他們的行動使得推進鄉村振興的思路在我腦中變得具象化,我從只顧“埋頭拉車”學會了“抬頭看路”,我開始觀察留意村里的鄉賢能人,挖掘村莊的資源稟賦,“他們”也不再是“他們”,而變成了“我們”。無數的“我們”接續奮斗、擔當作為,積尺寸功、善思可行法、共謀發展,村莊的發展定會更加光明。(水富市紀委監委  殷秀芬 || 責任編輯  宋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