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正則筆正

發布時間:2023-04-07 10:14:19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今年初,一方柳公權晚年篆書墓志現身西安。碑文點劃之爽利,骨力之遒勁,結體之嚴謹再次驚艷世人。

“柳骨”,已成為書法藝術長廊中的千古坐標。而書法的背后,往往折射著書者的精神向往和價值追求。除了在楷書上登峰造極的成就外,柳公權為人稱道的還有他為官六十載不失名節的風范。

柳公權出生于唐朝中期,經過安史之亂,唐朝已由盛轉衰,盛唐書壇上群星璀璨的時代已經落幕,并稱為“顏筋柳骨”的顏真卿和柳公權成為了中唐時代書壇的雙子星。

顏真卿以一篇悲憤交加的《祭侄文稿》讓后人感懷其滿門忠義,而柳公權則大膽“筆諫”唐穆宗,以過人的勇氣和智慧為后世士大夫樹立了典范。

柳公權自幼聰敏好學,29歲中進士,擔任秘書省校書郎。唐穆宗即位后,柳公權進京奏事。此前穆宗在一佛寺中見過柳公權的筆跡,對其十分欣賞。穆宗一見柳公權,便將他提拔為右拾遺,補翰林學士之職。穆宗曾向柳公權請教如何用筆才能盡善盡美,柳公權答道:“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

歷經穆、敬、文三朝,宦海浸潤多年的柳公權并沒有選擇明哲保身左右逢源,而是始終如一保持著諍臣的本色。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權去世,享年88歲,獲贈太子太師。他所書的《玄秘塔碑》現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歷來被作為初學書法者的正宗范本。他的祖籍京兆華原(現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名人輩出,當地人將柳公權與醫藥學家孫思邈、山水畫大師范寬、史學家令狐德棻、思想家傅玄并稱為“一圣四杰”。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往往映照著一個家族的精神風貌和道德追求。

柳公權的兄長柳公綽同樣名垂青史。《舊唐書》中對柳公綽的評價為“性謹重,動循禮法”。作為家中長子,柳公綽嚴謹治家,以身作則承擔起了教化弟弟和子侄們的重要任務。

只要不是朝謁的日子,柳公綽都會要求家中子弟從早到晚待在書房中,“命子弟一人執經史立燭前,躬讀一過畢,乃講議居官治家之法。或論文,或聽琴,至人定鐘,然后歸寢”。這種習慣,柳氏子弟堅持了二十余年。

柳公綽本人也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耿介品格為人稱道。在渭南,至今流傳著縣尉柳公綽“與民同饑”的故事。適逢荒年,柳公綽作為一縣之長,節衣縮食,每餐只吃一碗飯,直到荒年過去才恢復正常的飯量。有人不解柳公綽為何要苦著自己,他答曰:“四方病饑,獨能飽乎?”柳公綽與百姓休戚與共的仁愛之心可見一斑。

在剛直不阿方面,柳公綽也為家族子弟樹立了榜樣。當時與柳公綽同朝為官的李絳曾給出了這樣的評價:“自柳公綽為中丞,公議皆云稱職。性素強直,不依附于人。”

柳公綽理家甚嚴,子弟克稟誡訓。柳氏門風讓人欽羨,當時“言家法者,世稱柳氏云。”

無論是古代中國還是當今社會,家庭都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一個人一生的品格與修養往往萌發于家風家訓之中。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柳公綽的祖父柳正禮,官至邠州士曹參軍;父親柳子溫,為丹州刺史。柳公綽的兒子柳仲郢為官嚴謹,精于史學,善于文章,韓愈、柳宗元深賞之。仲郢之子珪、璧、玭三人也在朝為官,各有一番成就。

柳玭身處唐朝末年,當時世風日下。為使家族子弟不辱門楣,柳玭發揚先輩修己律身、剛直無私、謙恭謹慎的品格,著書誡其子弟曰:“夫門地高者,可畏不可恃。”也就是說,生于高門更要有敬畏之心,千萬不能倚仗自己的門第肆意妄為。柳玭進而認為“承世胄者,修己不得不懇,為學不得不堅”。柳玭還曾在文章中深情回憶先祖們立下的家規——立身以孝悌為基,以恭默為本,以畏怯為務,以勤儉為法,以交結為末事,以棄義為兇人。最后兩句可略作解釋,人生在世不可能沒有朋友,但要結交諍友,結黨營私是不可取的,要遠離背信棄義的人,這樣的人兇暴殘忍,與其相交只會辱沒家風。

《禮記·大學》中說:“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柳氏門風啟示我們,要重視家教家風,黨員干部更應帶頭涵養新時代良好家風,清白做人、勤儉持家、干凈做事、廉潔從政。(武利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