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祠里讀楹聯

發布時間:2023-05-26 11:13:11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包拯作為古代著名清官,在開封、合肥、肇慶等地,都有后人為紀念他而修建的祠堂。開封包公祠始建于金、元,因黃河水患,屢毀屢建,現在看到的開封包公祠建于上個世紀80年代。游覽包公祠,各個建筑上懸掛的楹聯就像一顆顆明珠,吸引著游人的目光。

站在包公祠正門,一副大氣磅礴的楹聯迎面而來,“春秋有序,人民不虧時彥;宇宙無極,偉業尚待后賢。”此聯氣象雄偉,將時間軸與空間軸縱橫呈現,標刻古今、籠蓋天地,時彥是一時俊賢名流之意,包公不負百姓,而百姓又豈負包公?無論是包公還是百姓,都希望后世賢達繼承發揚廉潔之風以鑄就偉業。緊接著在大門門柱后面,又有楹聯“公心著在竹帛,千秋共頌赤膽;正氣被之管弦,百姓皆呼青天。”

到了二殿,懸掛一副五言短聯,言語甚是有力,“峭直傳今古;清廉著史乘。”“峭直”是耿直嚴峻之意,“史乘”即歷史典籍,意思是說,包公剛正的性格千古流傳,清正廉潔的為官事跡更是載入史冊。二殿內陳列有北宋《開封府題名記》石碑,刻著183任開封府尹的名字,而包拯名字已然成了一道指痕,這是因為見到這塊題名碑的人們,都喜歡在包拯的名字上撫摸,表達自己的敬慕之情。二殿后門有一副對聯,寫出了包公的風骨,“朝野震清剛,一片公心扶社稷;典型昭鑒戒,千秋關節怕閻羅。”當時朝野有俗語道:“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意思是這兩位是無法疏通關系的,因其鐵面無私,那些暗中行賄、為非作歹之人無一不懼怕包公。“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大公無私才能無欲則剛。

進了后院,松柏蒼蒼、古槐成蔭,往來游人表情肅穆,處處都能感受到包公文化中充盈的正氣清風。“欲奉箴銘上三疏;思除弊政陳七章。”這是西殿的楹聯,與殿內主題相呼應,講述了包公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如端州擲硯、陳州放糧、怒鍘親侄等,雖然包公為后世逐漸神化,通過演義、戲劇等賦予包公諸多傳說,但這并不都是憑空而來,而與包公敢作敢為、為民做主的精神一脈相承。再看東殿,“啟正門,群奸喪膽;斷關節,百姓開顏。”“啟正門”背后有一典故,史書記載:“舊制,凡訟訴不得徑造庭下。拯開正門,使得至前陳曲直,吏不敢欺。”古代百姓告狀不能直接走進衙門,必須把寫好的狀子交給衙役,而心術不正的衙役這時就會乘機敲詐勒索,所以包公將開封府大門打開,讓告狀的人直上公堂,當面陳述曲直,由此換來了大快人心、百姓顏開。

來到正殿前面,一排楹聯甚有氣勢。居中一聯,“正氣塞乾坤,事屬公私須有別;丹心昭日月,人歸善惡自分明。”心存公、不容私,斷善惡、辨是非,這正是人們喜愛包公的原因。但憑丹心一片,定還百姓一個朗朗乾坤,如此怎能不受百姓擁戴?再看一聯,“鐵面無私,輦下豪門懾霜簡;鏡心普照,舊邦黎庶護甘棠。”“輦”是利用人力推動的車,是達官貴人才坐得起的車,“霜簡”是古代御史彈劾大臣的奏章,亦稱白簡。包公“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鏡心”指似鏡一般清潔的心,“黎庶”指老百姓,“甘棠”為樹名,召伯為周文王姬昌之子,曾在甘棠樹下辦公,后世用“甘棠”稱頌有惠于民的地方官吏。上聯色調為冷,冷對宵小,下聯色調為熱,熱愛黎民。最外兩側還有一聯,“五湖四海,何處真能斷關節;萬祀千秋,幾人堪與俎豆同?”這一聯是用發問的口吻,來傾訴世人對為官者反腐拒腐、勤政廉政的希冀。

佇立在大殿之上,包公像高大巍峨、神態莊嚴,兩側有一副長聯,“正氣上彤廷,輒法鄭公三疏,明聽納,辨朋黨,惜人才,選將實邊,奏議服他匡諫筆;清風揚碧落,不持端硯一方,任剛毅,絕苞苴,威權貴,保民安業,丹青照我瓣香心。”此聯全面概括了包公的一生,包公正義凜然,敢于匡正諫諍,識忠奸,惜人才,同時,他拒絕貪腐,不懼權貴,為民作主,造福于民,保留自己的高潔之心照亮天地間。包公的精神不是抽象的,是由他一件一件的擔當作為事跡而形成的,是由百姓世世代代口口相傳而形成的。是非自有公論,公道自在人心,比石碑更為不朽的,是人民的口碑。

站在包公祠的院子里,便可以眺望到碧波浩蕩的包公湖。據民間傳說,包公眉間的月牙形古鏡沉落到湖底,因此湖水清澈見底、光潔如鏡,那些做了虧心事的人不敢在湖邊經過,生怕寶鏡照出他們不可為人知的壞事,從而遭到包公的懲罰。而包公湖畔,就是大名鼎鼎的開封府,我們似乎還能聽到包公威嚴的聲音在回蕩——“升堂!”(李昊軒  蔡相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