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吏故事】會里:勤政為民 造福一方

發(fā)布時間:2023-06-06 15:23:46   來源:云南法制報

會里,昆明人,清嘉慶十年(1805年)被總督府派到路南(今石林縣)任知州。會里上任時,路南多地屢患旱澇之災(zāi),特別是地勢低的西門外,在雨季常洪水泛濫成災(zāi),嚴重危害當?shù)厝嗣竦纳敭a(chǎn)安全,而周邊高地稻田又因缺水難以栽種。如何治理旱澇、變害為利,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為治理旱澇不均的問題,會里多次到現(xiàn)場認真查訪,弄清情況后,他下定決心筑壩攔洪排澇,開掘西河,并在兩岸修建渠道,引水灌溉高地農(nóng)田,變水患為水利。西河建好后,為了解決河道疏浚和管理的經(jīng)費問題,他在壩上引進和建造了兩座先進的碾坊,不僅改變了附近農(nóng)民用木碓舂米的原始狀態(tài),還把每年所收碾租10.5石大米用作護理西河的民工報酬,實現(xiàn)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與此同時,他主持修訂護河規(guī)約,規(guī)定西河流域內(nèi)的西門外、虹橋、龍樹、老者街、平地等村莊共同遵守,確保西河暢通無阻。

西門外洪澇不均問題成功解決后,會里如法炮制,在東河修建了從北大村到小疊水村的98盤水碾,在筑壩建碾的同時開溝引水,解決了東河兩岸農(nóng)田的灌溉問題。同時在東門外引進和裝置水力提水車,解決高地用水困難的問題。

東、西河河道、水碾的建設(shè),極大改善了流域內(nèi)群眾的生產(chǎn)生活條件,灌溉了大片良田,提高了糧食產(chǎn)量。直至今日,東、西兩河流域依然是石林縣重要的糧食產(chǎn)區(qū)。西河建成后,路南人民為了紀念會里的功績,把西河命名為“會公河”,并在西門外建造會公祠,為他塑神像、立神位,虔誠祭祀、香火不斷。地方鄉(xiāng)賢還給他譜寫了祭祀歌曲,供當?shù)剞r(nóng)民、學生祭唱。

會公祠建成后,路南人民又別出心裁地在上峰村修了一個接官亭。路南歷任州官翻越大山進入路南,迎官的鄉(xiāng)紳首先招待他進亭飲茶休息,再陪同步行到會公祠進行祭拜,然后才進州府上任。這既是對廉吏的尊敬,也是對新官的任前教育,表明了路南人民的殷切期望。

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雖然由于年代久遠,當年的祠堂、樓閣、堤壩已難覓蹤跡,但廉官的嘉言善政依然澤被后人,清廉自守、務(wù)實為民的精神也將代代相傳,流芳千古。(槐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