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七年(1881年),上海《申報》刊登了一篇文章,報道了時任陜西省三原縣知縣焦云龍勤政愛民的感人事跡,稱贊他“公在池陽,視民如傷,五日在城,五日在鄉”。遠在陜西的一名知縣能被《申報》所關注,這在民智初啟的年代是極為罕見的。據楊虎城主持修撰的《續修陜西通志稿》記載,焦云龍1840年出生于山東淄博,1874年中進士。后任陜西省米脂、三原、富平、長安、咸寧等地知縣,綏德、商州知州,潼關廳撫民同知。焦云龍在陜西為官27年,所任之處皆留下極佳的口碑。
“居官切莫飲貪泉”
“立志由來不愛錢,居官切莫飲貪泉。”焦云龍常以詩言志,以志礪行。自1875年赴陜西任職以來,焦云龍確實做到了衙清如水、清風兩袖。焦云龍在漢中負責茶稅工作時,沒有中飽私囊而是還利于民。原本稅務部門在征收茶稅、布稅等正稅之外,還要征收各種雜費,以做部門私利。焦云龍力排眾議,革除陋規還利于商販。每月還會從俸祿中拿出一些錢救濟貧寒山民。
愛民是為官之本。焦云龍認為,“自天子至于守令,皆當以愛民為第一要義”。1878年,焦云龍出任三原縣知縣。據《三原縣志》記載,焦云龍經常匹馬單車周歷鄉村,訪貧問苦。他每次出行都會隨身攜帶糖果和餅子,遇到小孩就分贈一些,遇到老人則圍坐在一起話家常。焦云龍在三原縣任職4年多,物阜民豐,社會安定祥和,當地監獄里沒有關押過一個罪犯,留下了“年豐官舍閑,囹圄生芳草”的歷史佳話。
焦云龍曾主持過兩次賑災,救助災民無數,賑災成績卓著。光緒三年(1877年),陜西、山西等地遭遇極端旱災,陜晉兩地“赤地千里,人相食,道禁相望,拋女棄男,指不勝屈,為百余年來未有之奇”。焦云龍初到米脂任上,面對災情憂心如焚。焦云龍積極向朝廷申請救助,朝廷只下撥了一萬兩賑災銀。用這點錢應付天災,簡直是杯水車薪。他只好帶領8萬災民開展自救,積極發動鄉紳捐糧捐款。同時開設育嬰局,喂養和收留孤兒。焦云龍在米脂的賑務被評為全陜西第一。
1900年,陜西潼關一帶亦遭遇旱災。焦云龍被任命為潼關廳撫民同知赴潼關賑災。焦云龍到任后就迅速趕往省城,請求上級援助賑災。在得到上級允準后,飛速趕回潼關打算開倉賑災。管理糧倉的官員因還沒接到上級命令,拒絕開倉。焦云龍當即表態,“罷官抄家所不恤矣,但求民得活耳”。在焦云龍的極力爭取下,官倉得以盡快放糧,救活災民無數。
“潔己愛民,近世罕見”
焦云龍以名進士宦秦,歷任七縣、三州,均以崇文重教為第一要務。他在陜西27年,興建了十幾座書院和上百所義學,對當地文教事業發展產生了重要推動作用。
據1907年刊印的《米脂縣志》記載,焦云龍任米脂縣知縣時,看到建于乾隆年間的圁川書院墻倒屋塌,亟待重修。他率先捐出養廉銀600兩,為書院蓋講堂5間、過廳5間、前后廂房4間,將縣試考院設置于此。此外,還籌集了數萬兩銀子作為教育基金。這筆基金除了用于支持書院發展外,還用于學子參加鄉試、會試的補助。參加鄉試者每人獎勵7兩銀子,參加會試者每人獎勵50兩銀子。
焦云龍任三原知縣期間,與名儒賀瑞麟的交往堪稱佳話。三原學者賀瑞麟是名震西北的理學家和教育家,焦云龍對賀瑞麟非常仰慕。在政務之余,他經常造訪清麓精舍,向賀瑞麟請教為學為官之道。賀瑞麟稱贊焦云龍“潔己愛民,近世罕見”。
據光緒版《三原縣新志》記載,焦云龍捐銀千兩,支持賀瑞麟將清麓精舍擴建為正誼書院,增加了5間講堂、10間宿舍和3孔藏書洞。此外還撥水田、果林若干畝,作為正誼書院日常經費來源。焦云龍還支持賀瑞麟整理刊刻了《三原縣新志》等上百種書籍。正誼書院也在賀瑞麟的主持下英才薈萃,聲譽日隆,后發展成為陜西著名書院。
焦云龍在長安知縣任上,捐廉備獎支持關中書院,倡建馮少墟書院,修建魯齋書院和崇化書院,整修漢儒董仲舒祠,支持刊印《春秋繁露》等。在富平知縣任上,整修明朝忠臣楊爵祠堂,整理刊印了楊爵的《斛山文集》。
“處為真儒,出為名宦”
焦云龍居官多年,克己奉公,清白遺家。焦云龍鼓勵子女要以成為真儒、名宦為志向。他在家書中寫道,“爾祖父未給我留下多少家業,卻以清白傳我。你們要繼續堅守清白傳家的祖訓,要以‘處為真儒,出為名宦’為己志”。焦云龍長子焦振滄成就斐然,先后擔任陜西省紫陽、武功、旬邑、神木等縣知縣,皆能勤政為民。
1901年6月15日,焦云龍積勞成疾,病逝在潼關任上。焦云龍去世后,來潼關署中吊唁者十幾日不絕,有些人甚至從河南、山西遠道而來。關中大儒牛兆濂贊寫道,“愛民如子,利民心長,公歿民號,萬家如霜”。據《潼關縣志》記載,焦云龍家中素無余積,去世后家人無力安葬。在潼關道臺譚啟瑞的資助下,才得以安葬在潼關東山。潼關百姓還自發修建了焦公祠。
時至今日,陜西潼關、閻良等地的百姓每年還會組織各種紀念活動,感念和緬懷焦云龍。(郝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