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黨的二十大精神磨礪巡察利劍

發布時間:2023-02-22 17:55:56   來源:臨滄市委巡察辦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政治監督具體化、精準化、常態化,增強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監督實效。發揮政治巡視利劍作用,加強巡視整改和成果運用。”這是黨中央對新時代巡視巡察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是推動市縣巡察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指南針”。

堅持不懈學懂弄通黨的二十大精神

黨的二十大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

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重大意義。把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首要政治任務,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守巡察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堅持把握主題學、聚焦重點學,用黨的創新理論最新成果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學深悟透、融會貫通,并用于實踐工作。巡察干部要增強政治敏銳性,先學一步、學深一層,緊扣崗位職責,缺什么補什么,不斷加強專業訓練、實踐鍛煉和斗爭歷練,做到能巡、會巡、善巡,以強有力的責任擔當、一往無前的“釘釘子”精神,推動巡察工作提質增效。

準確把握黨的二十大精神核心要義。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堅持嚴的基調,系統、全面、準確領會把握黨的二十大精神實質內容。堅定不移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做到黨中央決策部署到哪里,巡察工作就跟進到哪里,把巡視巡察這一重要制度安排體現在黨員干部履職盡責上。

采取務實舉措提升政治監督質效。制定目標任務、明確工作措施,著力在貫徹落實上下功夫求實效,切實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強大動力;突出問題導向,聚焦“關鍵少數”,緊盯權力責任,實現新一屆黨委巡察工作有形覆蓋有效覆蓋相統一;深化政治巡察,充分發揮巡察密切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完善巡察制度,以更加務實的作風破解瓶頸難題,以更加有力舉措解決群眾訴求。

堅守初心擔當作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

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推動新時代新征程巡察工作。

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把“兩個維護”體現在履職盡責全過程各方面,體現在黨員干部的擔當作為上。巡察干部要堅決成為黨和人民的忠誠衛士,更加自覺擔負起“兩個維護”這個特殊使命和政治責任,一方面,要嚴格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行動指南,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另一方面,強化政治監督,充分發揮巡察利劍作用,做實巡察“通篇文章”,以巡察監督成效推動黨的二十大決策部署在臨滄落實落細落地。

始終牢記“國之大者”。要深入貫徹巡視工作方針,堅持從政治角度辨析業務問題,用政治效果去檢驗業務成效,及時糾正政治偏差,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相結合,加強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的監督,直面困難和問題,特別是重點人、重點事、重點問題,著力破解工作堵點、難點,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推動基層黨建與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推動巡視巡察、審計等各類監督反饋問題整改見底清零。

始終堅守初心使命。永遠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牢記中國共產黨是什么、干什么、為什么這個根本問題,堅定理想信念,嚴守“兩職”觀念,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到每一輪巡察工作始終。加強對縣(區)黨委巡察指導督導,把維護好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作為初心使命,完善監督格局,規范巡察工作,提升巡察質效,打通全面從嚴治黨“最后一公里”,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定不移為民服務踐行黨的二十大精神

緊扣市委巡察工作的作戰圖、任務書,在推動巡察向基層延伸上發力。

體現“人民”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牢記我們的共和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始終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市縣巡察要緊緊圍繞“三個聚焦”監督重點,充分發揮巡察綜合監督作用,發現真問題、真正推動解決問題,人民群眾痛恨什么、反對什么,就重點巡察什么、糾治什么,確保巡察成果惠及人民。

堅持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也是巡察工作的基本要求。對村(社區)巡察是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的有效抓手,要緊緊依靠群眾、充分相信群眾,拓寬反映問題的渠道,通過個別談話、信訪舉報、走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等方式,面對面了解情況、心交心聽取意見,精準找出問題“癥結”,開出治病“藥方”,抓實整改和巡察成果運用,解決困擾群眾百姓“急難愁盼”問題。

維護群眾利益。政治巡察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作為檢驗我們工作成效的基本標準,把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作為關注重點,深入發現和推動解決基層“民困、民怨”等突出問題,推動各級黨組織整治群眾身邊的腐敗和作風問題,以嚴實細的作風取信于民,不斷厚植黨執政的政治基礎和群眾基礎。(責任編輯  陳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