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網(wǎng)站 呂佳蓉 李靈娜 徐菱駿
“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jié)到來之際,全國婦聯(lián)公布了2022年度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三八紅旗集體稱號名單。其中,紀檢監(jiān)察系統(tǒng)共有3人獲表彰: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信訪室六處處長、一級調研員孫慧,貴州省遵義市紀委監(jiān)委駐遵義市匯川區(qū)芝麻鎮(zhèn)竹元村第一書記、四級調研員謝佳清,湖南省益陽市大福皮膚病防治所紀檢監(jiān)察員、所務會成員劉大飛,被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此次受表彰的個人是全國紀檢監(jiān)察系統(tǒng)的優(yōu)秀女性代表。她們信仰堅定、政治過硬,以實干踐行初心使命;她們無私無畏、敢打硬仗,以斗爭精神詮釋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她們愛崗敬業(yè),甘于奉獻,以擔當作為貢獻巾幗力量,展現(xiàn)出新時代女性的風采。
孫慧:把信訪舉報這份“良心活”干成“放心活”
圖為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信訪室六處處長孫慧(中)正在與同事研判信訪件。呂佳蓉 攝
“與沖鋒一線查辦大要案相比,信訪舉報工作沒有那么驚心動魄和轟轟烈烈,更多的是幕后默默付出,用潤物細無聲的行動,擦亮傾聽群眾心聲的窗口。我將盡我所能,不忘初心,將這份‘良心活’干成‘放心活’。”面對記者的采訪,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信訪室六處處長孫慧平靜地說出自己對工作的態(tài)度。
自2008年進入中央紀委機關工作以來,孫慧先后在信訪室三個處室工作過,主要負責信訪舉報件的受理辦理。15年來,經(jīng)她手辦理的群眾來信23萬余件,均得到精準辦理和妥善分流。談及工作感受,孫慧說,每天面對小山似的信訪件,感受到的“不是山一樣的壓力,而是山一樣的責任”。
“每封來信的背后都是群眾期盼的眼神和沉甸甸的信任。”孫慧說。
2019年初,由于增加了新的工作任務,需要辦理的信訪量短期驟增,“當時,信訪件擺滿了3輛小推車,每輛小推車上的信訪件都有半人高。”為保證及時分流轉辦,孫慧和同事郭弘蹲在地上一封一封分揀信件,連續(xù)幾個小時都顧不上喝一口水,馬不停蹄地登記、摘錄、勾選問題類別……兩個人埋頭苦干、連續(xù)加班,僅用一周時間就將三千余件信訪件處理完畢。
“吃透舉報信息、精準服務監(jiān)督才是真正的履職盡責。”在孫慧看來,信訪舉報的辦理絕不是簡單地收收轉轉,科學分類、詳細摘錄、精準分析,有效服務政治監(jiān)督才是工作的“靈魂”。
為此她不斷探索問題線索篩選的方式方法,從問題發(fā)生時間、反映具體情節(jié)等細節(jié)入手,仔細研判信訪件;與同事一道摸索建立信訪舉報信息采集系統(tǒng),在對業(yè)務范圍內外來信詳細錄入的基礎上,努力做到典型案例每件必摘;聚焦來信中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撰寫情況簡析……15年來,孫慧共參與撰寫反映中管干部信訪舉報形勢簡析等50余篇,各類分析材料60余萬字,不僅摘報反映了多名中管干部的嚴重違紀違法問題,為審查調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線索支持,還注重發(fā)現(xiàn)苗頭性、傾向性問題,起草的聯(lián)系地區(qū)教育、司法等系統(tǒng)領域腐敗問題的分析報告,有效推動相關地區(qū)開展專項治理行動。
信訪舉報工作是高度保密的工作,有的信訪件涉及重要敏感信息、涉密級別高。面對特殊的崗位職責,孫慧始終把嚴格保密作為第一準則,將廉潔從政作為第一生命。“選擇這個崗位,就必須耐得住孤獨和寂寞。”孫慧說。
多年來,不乏有熟人朋友找到孫慧,希望她幫忙說情打招呼,有的甚至請求她幫忙攔下信訪件,最終都無果而終。“拒絕一次,人情就冷三分,所謂的‘熟人’慢慢就變成了‘路人’。”孫慧說,如今,從家里到單位這“兩點一線”幾乎就是她的全部生活,她享受這樣的“物理隔絕”,雖然孤獨寂寞,但很踏實充實。
談及獲得此次表彰的感受,孫慧稱“自己只是信訪室的普通一員,還有許許多多的同志責任在心、擔當在肩、默默無聞、忠誠奉獻著,這份榮譽更是對無數(shù)信訪工作者的鼓勵和肯定”。她表示,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一如既往、無怨無悔地堅守,并以此為新起點,以更加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不折不扣履行紀檢監(jiān)察干部要做黨和人民忠誠衛(wèi)士的莊嚴承諾。
謝佳清:與“高原孤島”的十年之約
圖為貴州省遵義市紀委監(jiān)委駐竹元村第一書記謝佳清(右)在村民劉榮國家中走訪了解情況,幫助解決困難。夏應禮 攝
3月6日,在貴州省遵義市三八紅旗手表彰宣講會現(xiàn)場,遵義市紀委監(jiān)委四級調研員謝佳清分享了自己在竹元村的駐村故事。剛從臺上走下來,一位來自竹元村的“90后”姑娘就緊緊抱住了謝佳清,“這么多年,好想叫您一聲媽媽。”
面對突如其來的告白,謝佳清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淚水。八年駐村生涯的苦辣酸甜,一瞬間都涌上了心頭。
第一次去竹元村,謝佳清從市區(qū)出發(fā),花了2個多小時到達芝麻鎮(zhèn)。從鎮(zhèn)政府一路顛簸到竹元村,又花了近3個小時的車程。因為當時沒有直達的通村公路,要從喜頭鎮(zhèn)繞行。
“出發(fā)前,我做好了吃苦的準備,但竹元村的偏僻、荒涼、貧窮,還是遠遠超出了想象。”謝佳清說,竹元村的海拔在500米到1680米之間,41個村民小組分散在“三山夾兩溝”,一度不通路、不通水,是名副其實的“高原孤島”。
駐村后,謝佳清和當?shù)卮甯刹恳黄鸢ぜ野糇咴L,收集建議。之前,由于水資源極度匱乏,村民只能把房頂上的雨水收集起來沉淀后飲用。謝佳清在走訪中得知,掛幫單位曾為村里修建水窖,村民為了感恩,特地在井蓋上刻下了“吃水不忘共產(chǎn)黨”。村民淳樸的心,深深打動了她。
謝佳清下決心同村“兩委”干部一起,帶領村民走出貧困怪圈。根據(jù)村里的實際情況和村民的愿望,謝佳清制定了竹元村第一個整體發(fā)展規(guī)劃,涉及基礎設施建設、產(chǎn)業(yè)發(fā)展、未來規(guī)劃等30多個項目。
竹元村緊靠著“當代愚公”黃大發(fā)老支書所在的團結村。“老支書帶領村民在懸崖絕壁上修了一條‘天渠’,我們也能憑汗水修出‘天路’。”謝佳清為大家鼓勁打氣。
謝佳清回憶,當年,竹元村從交通部門爭取到了部分專項資金,但因大型機械無法進山,毛坯路全靠村民出力。在駐村工作組和村“兩委”帶領下,村民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兩年多時間,竹元村在懸崖絕壁上修建了22條、總長為61.5公里的通村通組公路。
“紀檢監(jiān)察機關辦案,要辦成經(jīng)得起檢驗的鐵案;紀檢監(jiān)察干部駐村幫扶,要做成經(jīng)得起檢驗的扶貧項目和產(chǎn)業(yè)。”駐村前,謝佳清長期從事辦案和警示教育工作。駐村后,她時常為村干部敲警鐘,把村“兩委”廉潔建設放在重要位置。村干部的廉潔意識越來越強,保障了村里的項目實施。竹元村建起水庫,引進核桃等產(chǎn)業(yè),終于摘掉了“深度貧困村”的帽子。
繼續(xù)向著鄉(xiāng)村振興的目標進發(fā),謝佳清主動和有關企業(yè)對接,爭取到了8000畝有機紅高粱種植指標,其中1900畝由竹元村種植,多出來的指標則分給了其他村。從普通高粱到有機紅高粱,價格也從每斤1元多增加到了5.6元。
謝佳清說,能在村里踏實工作,離不開組織的支持。作為全市的鄉(xiāng)村振興重點幫扶村掛幫單位,遵義市紀委監(jiān)委專門到竹元村組織了支部結對、干部結親等活動,幫助健全基層組織的同時,了解百姓的思想和需求,引導村民樹新風。
在謝佳清心中,這些年做群眾工作,感觸最多的就是:“把自己當成大家庭里的一分子,才能守住老百姓的心。”
竹元村早已成為謝佳清的“家”。每次駐村期滿,她都寫申請要求留下來,要和村民繼續(xù)共同奮斗。“2021年,我向組織遞交了第四份申請書。今年組織征求意見時,我希望自己再干兩年。”謝佳清說,希望自己在駐村十年的時候,看到竹元村村民過上更好的日子。
小時候,謝佳清常見母親傾囊資助貧困學生,央視也曾在報道中稱老人為“助學母親”。受母親影響,謝佳清深知,挖窮根根本在教育。她積極尋找單位和社會力量支持,資助了70多名貧困學生順利讀上各級各類學校。
受到謝佳清的影響,從竹元村走出來的大學生孟錫燕,畢業(yè)后又義無反顧地選擇回到村里,與謝佳清一起投身鄉(xiāng)村振興建設。
劉大飛:盡心盡力服務好每一位麻風病人
圖為湖南省益陽市大福皮膚病防治所紀檢監(jiān)察員劉大飛(右)在看望病患。陳擁群 攝
劉大飛今年52歲,是湖南省益陽市大福皮膚病防治所紀檢監(jiān)察員。
19歲從益陽衛(wèi)校畢業(yè)后,劉大飛回到家鄉(xiāng)。從皮防所護士到護士長,再到紀檢監(jiān)察干部,她把最好的年華奉獻給了一群身心俱傷的麻風病人,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基層醫(yī)務工作者一心為民的責任擔當。她是病人的依靠,是他們口中的“小棉襖”“飛姑娘”“最好的人”。
大福皮防所位于安化縣大福鎮(zhèn)九瑤村,距離縣城90公里。所里收治的,都是麻風病人。劉大飛來到后,日常負責查房、督促病人按時服藥,為他們清創(chuàng)護理。除了分內事勤勤懇懇,洗衣喂飯,端茶倒水,打掃衛(wèi)生的活兒,劉大飛也干了不少。
“我衣服破舊了,劉護士給我買新的,我身體虛弱不想吃飯,她都是一勺勺喂我。”47歲的胡令君剛來所里時,全身遍布麻風瘤,面目受損,十分沉默。有一年,她病情惡化,多次萌生了輕生念頭,劉大飛始終陪著她,寬慰她“活著才有希望”。得知她需要輸血而血庫存血量不足時,劉大飛馬上發(fā)動同事,一起為她獻血。劉大飛的無私和細心感動了胡令君,現(xiàn)在的胡令君開朗愛笑,有時還自告奮勇給其他病友當心理輔導師,她說:“家里人看到我都害怕,但劉護士不怕,她真的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他們(病人)很不容易,除了要忍受身體潰爛,還要忍受外界歧視。”劉大飛告訴記者,她和同事經(jīng)常挨家挨戶進行科普宣傳,跟病人同桌吃飯,牽著病人的手在大馬路散步。“我就是想告訴大家,麻風病并不可怕。只有少一點偏見和歧視,多一點關愛與理解,麻風病人才能真正身心痊愈。”
劉大飛鼓勵病人自立自強。她帶領大家開辟菜地、果園、魚塘,蓋起豬圈、雞舍,買來種子、仔雞,讓每個有勞動能力的病人都承包一個生產(chǎn)項目。有一年地震,每位病人都向災區(qū)捐出了半個月生活費。他們還主動參與所里的基礎建設,砌墻、挖土,栽樹、種草,通過勞動感受自己的價值。
慢慢地,橫在人們心中的隔閡逐漸消失。村民們開始接納麻風病人,還主動邀請他們到家里喝茶。尤其讓人高興的是,已有5位麻風病患者康復并與村民組建家庭,過上紅紅火火的日子。
30多年來,劉大飛盡心盡力服務好每一位麻風病人。她從不收病人紅包,不接受有可能影響自身及所里工作的宴請。“擔任紀檢監(jiān)察員后,我覺得身上的責任更重了,不但自己要帶頭堅持清正廉潔,還要做好監(jiān)督工作。”劉大飛說。
前不久,劉大飛參加了十三屆安化縣紀委三次全會,觀看了警示教育片《不可觸碰的底線》。從會場回來,她第一時間傳達了會上關于全面從嚴治黨、開展黨風廉政建設的工作要求,督促皮防所工作人員廉潔自律,開展清廉醫(yī)院建設。
“我們建立了領導班子廉政檔案,定期上廉政黨課,每個月開展剎人情歪風自查自糾,每半年開展一次財務檢查,每季度進行一次廉政談話,每年開展一次警示教育活動。”劉大飛說,基層紀檢監(jiān)察工作規(guī)范化、法治化、正規(guī)化水平不斷提升,對自己加強自身建設、提高履職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將加強學習,不負黨的重托,為“創(chuàng)造一個沒有麻風的世界”繼續(xù)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