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有位名聞朝野的清官,名叫蕭崇業。朝廷派他出使琉球國,得到中山王以重金饋贈,崇業拒不收受。他說:‘臣與君王無私交,不宜接受這樣的重金;作為使節,不能褻污了中國……’”聊起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的廉吏故事,該縣臨安鎮崇正社區的吳大爺如數家珍。在建水這座儒韻氤氳的古城里,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孩童,人人都會講述當地歷代名人的廉潔小故事。
廉潔清風浸潤古城的背后,得益于建水縣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深入挖掘當地歷史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文化中的廉潔因子,形成獨具建水特色的清廉文化品牌,讓廉潔文化在基層扎根。
在廉潔文化建設過程中,該縣以民族文化為載體,將勤廉故事、廉潔元素融合彝族花燈、建水小調等,創作編演出《上訪聽我說》《山寨唱起清廉歌》《新風吹家鄉美》等花燈小戲,采取“科普大篷車”“文藝輕騎兵”等方式送“廉”下鄉,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廉潔文化接地氣、冒熱氣、聚人氣;結合非遺保護傳承,將“蓮”“梅”“竹”等寓“廉”于景的書畫元素,采用“陰刻陽填”的制陶技藝刻繪在建水紫陶作品上,讓廉潔文化和非遺技藝在融合滲透中傳播向上向善的價值觀。
該縣紀委監委不斷筑牢百姓家門口的廉潔文化陣地,將朱德舊居陳列室,建水建南區革命歷史紀念館、“滇南小抗大”——建民中學、鄉會橋武裝起義遺址、團山村“九人團”紀念館等當地紅色地標打造成為廉潔文化教育“現場課堂”,讓紅色歷史、紅廉文化深深植根于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心中。
同時,把文廟、朱家花園、團山民居、臨安府署等景區串點成線,打造“清風之旅”旅游路線,將廉潔文化內容貫穿到導游詞中,適時開展“儒家三禮”“經典誦讀班”、書寫“家規家訓”等活動,營造“寄廉于景、寓廉于樂、潤物無聲”的廉潔文化氛圍;在城區重要街道、廣場、景區等設置包見捷、張隆等建水歷代清官廉吏故事石碑、名言警句字畫;在各鄉鎮打造“清風廣場”“清風長廊”;在機關單位、住宅小區打造廉政小景、家風樓道等,讓廣大群眾抬頭看景、低頭思廉,讓清廉故事在群眾身邊講述,推動清廉理念深入人心,形成風清氣正的良好社會生態。
充分利用農家書屋、村史室、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等鄉村文化陣地,組織建水縣“廉潔宣講團”成員在農閑時分以“燈下課堂”“點單送學”“小喇叭云廣播”等形式為廣大農村群眾開展廉潔文化宣講。針對少數民族聚集的山區,組織“雙語”宣講人才通過召開群眾會、板凳會、院壩會等宣講形式開展宣講。開展“最美廉潔家庭”評選、“話說家風”等巡講活動,讓干部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感悟“廉、孝、禮、善”文化內涵。
“我們將持續以‘清廉云南’建設為抓手,深入挖掘一批可感可觸可親的廉潔文化資源,把加強廉潔文化建設作為一體推進‘三不’的基礎性工程抓緊抓實抓好,推動新風正氣在基層落地生根。”建水縣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李蘭薇 || 責任編輯 姚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