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安邦,人才為先。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習近平同志任河北省正定縣委副書記、書記期間,推出廣招賢才的“人才九條”,為當地發展破局開路。40年后的當下,“人才九條”對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仍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各級組織部門要在重讀細悟“人才九條”中破譯新時代的“人才密碼”,在引才、育才、用才三個環節上精準發力、持續用力,繪好新時代干部“百駿圖”。
以“筑巢引鳳”起筆,勾勒“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的聚賢線條。“濟濟多士,乃成大業;人才蔚起,國運方興。”廣納賢才,要重視外來人才的引聚,對外引進“金鳳”。聚焦本地重點產業、重點項目、重點領域實際發展需要,制定實施英才計劃,廣發“英雄帖”,面向全社會發布高層次、多領域人才“需求目錄”,建立創新引進激勵機制,做好人才居住、子女就學、家屬就業、便捷醫療、父母養老等人才全鏈條服務,以無微不至的“保姆式”服務政策,精心筑好人才“安心巢”,招攬一批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領軍人才和優秀人才團隊,形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良好局面。同時,要兼顧本土人才的盤活,對內深挖“臥龍”。以“干部規劃家鄉行動”、村級組織換屆“回頭看”等工作為契機,通過實地走訪、座談交流、層層推薦等方式進行全覆蓋摸排,建立本地致富帶頭人、“土專家”、“田秀才”等鄉村緊缺人才信息庫,筑好人才“返鄉巢”,對優秀人才進行動態跟蹤培養,不斷壯大本土人才隊伍。
以“循循善誘”著墨,描畫“蔓蔓日茂,芝成靈華”的育賢紋理。習近平同志指出,堅持常抓不懈的原則,老、中、青、幼立體開發,建立多級梯形人才隊伍,使適用之才源流不斷、常用不竭。以“缺啥補啥”為導向因材施教,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專業、不同崗位的人才,分系統、分行業、分類別實施人才培養計劃,通過“農民夜校”“田間課堂”、專題培訓班、云端課堂、座談交流、外出學習、專家一對一聯系服務、村支書結對幫帶等方式,對各類人才開展專業技能培訓和實用能力培訓,優化人才結構,補齊人才短板,建設規模宏大、素質優良、梯次合理的人才隊伍。以“干啥學啥”為目標因需施教,緊扣“需要哪類知識、提高何種能力、解決什么問題”,聯合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資源平臺,根據多樣化需求為各類人才精心定制“點單—接單—上菜—評單”菜單式課堂,推動形成人才共育長效機制,著力培育一批“發展專家”“產業能人”“科創人才”,不斷提高人才隊伍專業化水平。
以“賽馬練兵”落紙,渲染“人盡其才,悉用其力”的用賢底色。“人既盡其才,則百事俱舉。”人才工作關鍵在引,核心在用。要堅持“以用為本”,突出“人崗相適”,根據人才特點、優勢特長、崗位需求,通過分層分類選育、搭建干事平臺,有針對性地把各類人才安排到脫貧攻堅、信訪維穩、項目建設等基層吃勁崗位上實崗鍛煉,在招商引資、鄉村振興、產業培育、社會治理等一線工作中“實戰練兵”,按季度開展“比武競技”,采用“實地觀摩+現場述職+個人自評+黨員群眾評議”的方式進行,亮出在農業生產、村莊治理、產業振興上施展的“功夫拳腳”,憑發展論英雄、看實績用人才、比貢獻定位次,增進各領域人才之間的交流研討,相互取經、取長補短、共同提升,形成“優勝劣汰、能上能下”的生動局面,營造“創先爭優、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以賽促學、以學促干,激勵各類人才在基層一線歷練成長,錘煉擔當作為的硬脊梁、鐵肩膀、真本事,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人才支撐。(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區人民政府星云街道辦事處 向澤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