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云南省曲靖市區驅車近4個小時,記者一行來到位于宣威市海岱鎮的魯河村。甫一進村,村頭一座小山包上的“水泥罐”就吸引了記者的注意。
“這是一個50立方米的調節蓄水池,從水源點取水過濾后儲存在這里,再通過管網連接到每家每戶。”魯河村黨總支書記李濤介紹,這個蓄水池保障著全村的飲用水。
蓄水池水閘房的外墻上,貼著一張藍底白字的管理服務告示牌,清晰地寫著責任人和聯系方式。“村民家里一旦停水,撥打上面的電話,一小時內肯定能得到響應。”李濤說,村內還有一個100立方米和一個30立方米的應急水池,平時蓄滿水,以備不時之需。
記者走訪中看到,魯河村家家戶戶都接了水龍頭,輕輕一擰就能流出清澈的飲用水。很難想象,4年前的魯河村,卻因村民用水難題引發過一場軒然大波。
村民飲水難題暴露出村黨總支“軟弱渙散”
魯河村舊屋村民小組有298戶998位村民,該村組的水源點多但十分分散。多年來,村民們從就近的地下水水源點自行取水,既不安全又不方便,干旱年份部分人家甚至連飲水都成問題。為解決村民“用水難”,2010年海岱鎮曾專門撥付資金,修建該村民小組的飲水工程。
“這‘運行良好’的飲水工程,不僅蓄水池空空如也、鐵門銹跡斑斑,當地村民更是10年來未用上這一工程中的一滴水。”2019年7月,有新聞媒體以《飲水遭遇“假工程”》為題,反映舊屋村民小組飲水工程存在弄虛作假問題,引發關注。
問題暴露后,云南省紀委監委聯合曲靖市、宣威市紀委監委組成專項督查組,走村入戶開展核查工作。經查,時任魯河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等村干部在飲水工程建設過程中存在中飽私囊行為,宣威市、海岱鎮以及相關飲水管理部門存在管理責任缺位問題。最終,相關黨員干部均被問責處理,涉嫌犯罪的被移送司法機關審查起訴。
“問題的產生,表面上是個別干部弄虛作假、與民爭利,根子上暴露出我們沒有樹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反映出在加強黨的建設、建強組織體系、強化黨員干部教育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時任海岱鎮黨委書記徐興耀反思說。
原來,早在2018年,魯河村黨總支就被海岱鎮黨委評為“軟弱渙散”黨組織,要求立行立改。
“村里建了飲水工程后,根本沒有人來管理,村民只能自己想辦法找水吃。”李濤說,村民找村干部辦事經常找不到,久而久之心里就產生了怨氣。
“基層黨組織戰斗力薄弱,凝聚力不足,最終導致干群關系較差。整改的第一步,就是從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入手。”海岱鎮黨委書記朱恩虎說。
在曲靖、宣威市縣兩級紀檢監察機關監督推動下,魯河村通過組織任命和群眾補選的方式,把群眾滿意、組織認可的人員選進村黨總支、村委會班子。在新一屆村“兩委”班子帶領下,魯河村統籌28萬元資金重新修繕村內飲水工程。該工程從附近山坳里一處最豐富的水源點取水,經過濾后引流到山包上的蓄水池儲存,再通過自然水壓流進每家每戶,讓村民可以喝上清澈的“天然礦泉水”。
飲水工程無人管理的情況成為過去式
“飲水工程”問題發生后,因存在管理失職失責,時任海岱鎮黨委書記徐興耀和時任鎮長朱恩虎都被給予黨內警告處分。
“紀檢監察機關在批評教育的同時,也鼓勵我卸下包袱,化壓力為動力。”徐興耀說,組織上當時讓自己繼續擔任鎮黨委書記,是一種莫大的信任,自己懷著感恩的心,迅速投入整改工作。
由于村民對村干部長期的不信任,整改工作起初并不順利。當時,村內準備向村民收取一定費用,用于新飲水工程的管護維修,避免“重建輕管”現象再次發生。但村民習慣于不花錢的自取水,對收取水費很抵觸,鎮村兩級干部上門做工作吃了不少“閉門羹”。
面對困境,迎難而上。徐興耀和村干部一道,幾乎天天泡在村子里,逐戶走訪宣講政策,逐點考察水網安裝進度,每星期召開一次村民集體院壩會,面對面解答群眾疑惑。
“慢慢地,群眾認可了政策,工作就好做了。”李濤說,現今魯河村每噸水收費1元,每戶每月收取3元的管理費,用于飲水工程的維護支出,相關費用會在村內公示。誰家水不通了、水管壞了,打個電話就會有專人進行維修,飲水工程無人管理的情況已成為過去式。
干部作風轉變了,干群關系拉近了。以此為契機,魯河村黨總支全面加強村級黨建工作。“我們從嚴肅組織生活入手,定期開展‘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活動,適時組織黨員集中學習黨的最新政策、黨規黨紀。”李濤介紹,在黨建工作引領下,村干部撲下身來干事業,無論是日常工作中還是在茶余飯后,都會和老百姓拉拉家常、聽聽意見,鄉村產業布局、鄉賢理事會等一系列工作漸次鋪開。
整改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徐興耀和朱恩虎,受到了群眾的認可、得到了組織的肯定。處分影響期結束后,徐興耀轉任其他崗位鍛煉,如今已任曲靖市陸良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我是‘三個區分開來’的受益者,只要踏踏實實干事,組織就會看在眼里。”徐興耀說。同樣,如今擔任海岱鎮黨委書記的朱恩虎也是干勁十足,積極推動鎮內產業發展、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我們堅持嚴管厚愛結合、激勵約束并重,推動形成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真正激發出干部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曲靖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監委主任孫博說。
改變的,不只是飲水工程
“這是我們種植的刺梨榨出來的果汁,一滴水都沒有加過。”朱恩虎舉著一瓶褐色的果汁對記者說。他介紹,之前魯河村只是種植一些洋芋、苞谷類的作物,收入較低,加之村內道路泥濘,農作物向外運輸一直是難題。在上級的關心下,魯河村實現了村道組組通,危房拆除、鄉村綠化、污水處理等惠農惠民政策也逐項落實。
目前,村內有了經濟合作社,村民種植刺梨和萬壽菊等經濟作物,鎮里企業對產品進行深加工帶動村民增收。
村集體經濟、產業發展是好事,但項目資金逐漸增多,如何加強監管是一個難題。
“本次會議共討論5筆賬目,第一筆合作社近期采花誤工費支出58139.4元……”隨著唱賬員夾雜著方言的高聲唱念,魯河村一筆筆賬目的金額、時間、用途被逐項公告于眾。參會的人員里,既有村“兩委”干部,也有黨員、群眾代表以及鄉賢人士。
“經核查,通報項目屬實。”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趙紫成核查后說。
“請大家舉手表決,有異議的可當場提出。”主持人李濤說。
……
“經舉手表決,與會18人一致通過本次唱賬,所列項目均可報賬。”李濤宣布。
這是近期魯河村村級財務“公開唱賬”會議上的一幕。
今年以來,宣威市在全市全面推行村居“公開唱賬”制度,各村每月組織“兩委”班子成員、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群眾代表等,用本土方言唱念的方式,宣讀本月以來的各項村集體資產收支情況。
“群眾不理解主要是因為不了解。”宣威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監委代主任陳鵬說,傳統村級財務集中通報時間間隔久,村民普遍反映記不清賬目。“公開唱賬”可以讓村民更好地就賬目提出疑問、打消疑慮,提高監督的針對性。
如今的魯河村,村民心氣越來越順,日子越過越紅火。
甘甜的自來水流進每家每戶,村民小區活動中心外墻上的“用水戶協會公示欄”,清晰地標明各項用水管水費用;刺梨、萬壽菊等作物均已收割完畢并投入再加工,今年給村集體增收25萬余元;村內試種的10畝工業辣椒和魔芋,測試效果很好,預備在來年土地輪種時采用,有望產生新的效益。
記者采訪時,村民陳大爺家正在修建三層小樓。“現在啥都不愁,感覺生活水平慢慢就上升了……”他用質樸的語言描繪著生活的變化。(張勝軍 王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