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思茅產業園區寧洱片區一塊工業用地“標準地”,在寧洱縣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成功以拍賣方式出讓。這是普洱市推行工業項目“標準地”出讓改革后出讓的首宗工業用地。
“工業用地帶‘標準’出讓,可以縮短審批流程,最大限度降低企業時間和資金成本,提高土地供應效率,促進工業項目盡快落地見效。”該縣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無疑是對優化營商環境的有力推動。
當前,普洱市結合“清廉云南”建設行動之優化營商環境“暖心行動”,把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擺在經濟工作的重要位置,相繼出臺一系列“優化營商環境、大抓招商引資”政策舉措。政策是起點,落實是關鍵。普洱市紀委監委把監督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政治監督的重點內容,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緊盯惠企政策落實不到位、擔當不力、濫用職權等問題,下沉一線,主動出擊問需于企,破除政策落地“中梗阻”。
進部門、進企業、進車間、進項目現場……普洱市紀委監委以調查研究開路,統籌“室組地”力量聯合組建調研督導組,由市紀委監委主要負責人帶隊,開展“體驗式”監督,“面對面”走訪調研,全方位“把脈”營商環境。結合實際梳理出政策落實不到位、吃拿卡要、以權謀私、政商關系“不親”和“不清”3個工作重點18個具體問題表現,著力發現一批職能部門主動服務意識不強,執行政策簡單粗暴“一刀切”,漠視企業利益、無視企業困難,對企業的合理訴求推諉扯皮、敷衍塞責等問題。
市級抓重點,縣(區)抓全面,全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紛紛把監督的“探頭”延伸到營商環境一線,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上下一盤棋”監督格局。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開展與企業“結對包聯、走訪解困”活動,以“監督+服務”讓企業感受到問題有人管、意見有人聽、利益有人護。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通過“碼上監督”平臺、“好差評”系統、“辦不成事”反映窗口等,著力拓寬政務服務監督渠道。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通過聘任政務服務監督員,入駐“窗口”單位開展“體驗式”監督,精準收集民情民意,打通服務企業和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普通技術工種用工緊缺,專業技術人才難求、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有些部門對我們的申辦事項審核把關不嚴,重復要求提供材料……在走訪調研中,不少企業負責人就企業發展中存在的難題與紀檢監察干部道心聲。
針對發現及收集到的突出問題和意見建議,普洱市紀委監委通過梳理、篩選,形成問題清單、責任清單,實施建賬、銷賬閉環式管理。對相關問題,督促職能部門及時予以答復解決;對相關線索,快查快辦形成震懾。截至目前,全市紀檢監察機關共受理營商環境監督治理問題線索257件,查處183件,正在辦理39件。(廖翌含 馬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