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要看好,牛羊等牲畜損毀莊稼,按損失產量的1.3倍賠償個人……”迎著冬日暖陽,走進墨江縣雅邑鎮壩利村,一條條細細列舉的村規民約,讓人眼前一亮。
壩利村是典型的哈尼族村落,受自然、歷史、社會等因素影響,過去該地區鄰里糾紛不少,成為當地黨委政府的一塊“心病”。為改變這種現狀,鎮紀委找準“小切口”,指導村“兩委”因地制宜開展清廉村居建設,并由村民代表通過協商對村規民約進行“修規補容”,把矛盾糾紛賠償、移風易俗、鄰里關系、婚姻家庭等方面納入村規民約內容,在潛移默化中規范群眾的行為習慣。
“現在咱們村男女老少對村規民約幾乎家喻戶曉,大家在開展集體義務勞動或者是婚喪嫁娶、家風家教上都會自覺遵從。”壩利村黨總支書記表示,如今鄰里和諧了,群眾矛盾少了,村里“三資”管理、小微權力也更加規范,呈現出村風清、作風正、民風淳的良好態勢。
將廉潔文化以“日用而不覺”的形式融入村居治理,是普洱市紀委監委加強廉潔文化建設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該市堅持將加強廉潔文化建設作為健全“三不腐”一體推進體制機制的重要內容,深入挖掘歷史文化、邊疆文化、傳統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中的廉潔元素,著力做好“融合融入”文章,通過打造全方位、立體化廉潔文化矩陣,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推進建設清廉村居,為基層治理注入“廉動力”。
“春季到來百花開,一朵更比一朵乖。黨員干部強宗旨、個個為民心不歪……”除了對村規民約進行“修規補容”,該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還結合彝話山歌、蘆笙歌舞、佤族獨弦胡、哈尼小三弦等特色民俗文化,把廉潔文化與山歌、快板、舞蹈等載體融合起來,多維互動,寓教于樂,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基層黨員群眾廉潔意識,推動逐步形成行動自覺。
“村組道路養護這筆支出的費用,用到了哪個村民小組?為什么我們小組的路沒有進行養護?”寧洱縣普義鄉干塘村每月“說事”“唱賬”現場“辣味”十足。
班子廉潔、干部清正是基層治理的重要一環。該鄉紀委將廉潔文化建設與基層治理、日常監督有機融合,通過每月定期開展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說事”,村務監督委員會“唱賬”,聚焦群眾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讓干部亮出家底、擺出工作,讓群眾說出心里話、問清“不明事”,推動形成“大家的事情大家議大家定”的村民自治良好氛圍。
家風連著黨風政風,家風建設作為黨員干部作風建設的重要內容,對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有重要意義。對此,江城縣紀委監委將家風傳承與廉潔文化教育有機結合,與縣婦聯一同率先在整董鎮、康平鎮、曲水鎮廣泛征集家風家訓、族規祖訓,經群眾自定、家庭商議后,確定每家每戶的家風家訓,并統籌制作家風家訓牌匾,懸掛于村民家中,將家風家訓這一優秀的傳統道德教育方式融入村民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好家風引領好村風、淳化好民風的基層治理新局面。
在思茅區茶城大道兩側公交站臺上,“一生清廉,一路平安”等廉政主題公益廣告浸潤人心,西盟縣江三木落廣場電子大屏幕上,清廉視頻循環展播,黨章黨規黨紀不知不覺中被熟記心間……清風化雨,潤物無聲,如今的普洱正通過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營造以文化人、以文養廉的濃郁氛圍,推動廉潔文化建設融入基層治理,釋放出更多治理成效。(廖翌含 || 責任編輯 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