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付不起,只是不想自己掏。當時想著占公家點便宜給私車加幾次油,誰會知道呢?悔不當初啊!”近日,在紅河州違規使用公務加油卡問題專項整治期間,彌勒市某部門一名干部主動到該市紀委監委說明問題。
經核實,該名干部2015年4月至2015年8月期間,利用保管單位公務加油卡的便利,違規使用公務加油卡為私車加油13次,涉及金額1051.19元。最終,該名干部主動上交違紀所得,彌勒市紀委監委對其進行了提醒談話。
今年3月以來,陸續有干部職工主動向該州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說明問題。這是紅河州紀委監委開展違規使用公務加油卡問題專項整治取得成效的一個縮影。
此次專項整治源于一次問題線索核查。今年春節期間,紅河州紀委監委收到上級反饋的疑似“公油私加”問題線索,經核實確實存在“公油私加”問題7件,最終6人被立案調查。
“這是個別現象,還是普遍性問題?”在州紀委常委辦公會上,通過深入分析這幾起“公油私加”背后存在的涉及單位多、持續時間長、監督漏洞大等共性問題,認為有必要在全州開展專項整治,摸清底數、系統治理、堵塞漏洞,通過整治“揩油”問題,嚴肅糾治“車輪上的腐敗”,以點帶面推動公務用車全鏈條管理。
隨即,紅河州紀委監委將“違規使用公務加油卡問題專項整治”作為今年以“小”見嚴糾“四風”“固堤行動”重點工作來抓,在與公務用車主管部門共同分析研判后,梳理確定“公油私加”、“連槍”加油、油卡資金套現、私人兌換消費積分等10類問題作為整治重點,采取摸底調查、自查自糾、監督檢查、鞏固提升4個階段,對2013年以來違規使用公務加油卡等“揩油”問題大起底大排查,將“零散化”被動核查轉變為“系統化”主動治理。
為摸清全州公務用車和公務加油卡的底數和現狀,該州紀委監委督促縣市、單位全面梳理公務用車車輛類型、排量、燃料型號、油箱容積,對2013年來辦理公務加油卡的充值消費、積分、開卡現狀等基本信息進行全覆蓋排查,排查公務用車7275輛、公務加油卡13590張。
“我們堅持自查自糾與監督檢查相結合,加強與中石油、中石化等機構聯動,讓數據‘開口’說話,確保一車不漏、一卡不漏。”紅河州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負責人介紹,在自查的基礎上,充分運用“大數據”透視,通過與公車管理平臺比對,調取140萬余條數據與自查數據核實對比,發現公務用車行駛里程數與加油量差距過大、相鄰日重復大量加油等疑點問題942個,對排查不清、情況不明、仍有疑點的問題,組成7個重點抽查組赴縣市和相關單位開展重點抽查。
“一張油卡單次加油371.73升?什么車能裝下那么多汽油?”在重點抽查中,紅河縣紀委監委第七監督檢查室主任邊翻看手中的加油憑證,邊向縣發改局管理公務加油卡的工作人員問道。
“前些年公務用車管理不規范,三輛公車共用一張油卡,所以……”一旁的工作人員稍顯慌亂。
“你們單位三輛公車油箱容量也就206升,多出來的一百多升加到哪里去了?”
“這……”一旁的工作人員頓時啞口無言,瞬間漲紅了臉。
經查實,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期間,該縣發改局3名工作人員違規“公油私加”407.93升,涉及資金2456.05元。最終,3名責任人退繳違紀所得并受到相應處理。
“‘揩’一次公家油,看似金額不大,實則是對紀律的踐踏。糾治‘車輪上的腐敗’,關鍵要糾正某些干部腦海中的特權思想,使之深刻認識到公款姓‘公’不姓‘私’,一毫一厘不能亂動。”紅河州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專項整治中,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堅持教育與懲處并重,將政策闡釋、發現問題、嚴明紀法、查處案件、推進整治、促進治理貫穿始終。精準運用“四種形態”,綜合考慮發案時間、違紀金額等因素,依規依紀依法確定相應的處理措施,幫助干部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堅持監督力度與溫度并存,推動“懲治極少數”向“管住大多數”轉變。
“‘懲’只是手段,‘治’才是目的。”該州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針對問題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督促各級各部門扛牢主體責任,嚴格公務加油卡和公車使用等管理,同時從加強人員教育管理、公車、公務加油卡使用管理等方面,向機關事務等部門制發紀檢監察建議,推動公務用車全覆蓋納入平臺監控管理,督促進一步健全制度、堵塞漏洞,強化監管責任,持續推動公務用車管理在陽光下運行。(梁芷瑜 楊洋 || 責任編輯 王云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