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勐梭鎮班母村小街傘村民小組,熱情明媚的三角梅迎面盛開,兩旁綠化帶碩果累累,“村規民約”公示欄設置在村頭顯眼位置。沿入戶路繼續前行,農家庭院干凈整潔,文明標語隨處可見,一幅鄉村文明的美好圖景。
眼前這番圖景,離不開普洱市開展移風易俗推動社風民風轉變“點題整治”的助益。
“我們在監督檢查中發現,如今鄉村面貌改善,群眾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充裕,但精神文化生活還有待加強、長期良好的生活習慣還需要進一步鞏固。”普洱市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促進群眾“富口袋”的同時“富腦袋”,普洱市深刻把握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的要義,在推進新時代廉潔文化“強基行動”中,以社風民風同鄉村文明互促共進為切入點,精準靶向開展移風易俗點題整治。
整治由市紀委監委、市委宣傳部、市委組織部、市農業農村局、市文明辦等多個部門共同參與。重點瞄準群眾愿意接受、經常涉及的問題,突出先引領、再治理,由職能部門依托惠民演出、夜校、村組會等多種形式,把移風易俗融入鄉村精神風貌、人居環境等具體事務中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引導群眾崇德向善,提升文明素養。
在此基礎上,紀檢監察機關全程跟進監督,圍繞《紀檢監察機關監督保障深化清廉普洱建設重點任務分工方案》,由市紀委監委相關監督檢查室對照牽頭監督事項,整合聯系縣(區)紀委監委和派駐機構紀檢監察組的力量,統籌推進日常監督、調研監督、問題派單監督,推動移風易俗整治各項措施落實到位。
“老鄉,你們寨子有沒有宣傳過抵制鋪張浪費、人情攀比、厚葬薄養等行為?”“宣傳的,我們小組長經常講,‘大喇叭’里也經常播。”開展調研監督中,市紀委監委干部聽取群眾反響后,還查看村規民約制定執行、人居環境提升、污水治理、村民自治等情況。通過聽群眾之所聽、看群眾之所看,確保好民風好社風切實吹進群眾心坎。
同時,市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充分發揮統籌作用,適時召開調度會,對整治中形成的好經驗好做法加大通報交流力度,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及時提示,反饋相關派駐紀檢監察組加強日常監督。
“在監督推動下,各職能部門開展移風易俗整治的勁頭更足,涌現出一系列好做法。”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市委宣傳部和文旅等部門融合,開展“文化進萬家”“我們的節日”等系列惠民活動,構建市、縣、鄉、村四級文化網絡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開展廉潔文化公益電影進校園、進村寨 800 余場次,文化惠民演出325場次,覆蓋受眾26萬余人次。組織部門推行活動聯辦、政策聯學、信息聯通、巡邏聯動、邊境聯管的“五聯”機制。婦聯開展“最美家庭”“清廉家庭”評選等工作,以家風美推動社風美。
此外,普洱積極探索自治道路,以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為載體,推廣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治理模式。把移風易俗細化到庭院衛生、孝老敬親等看得見、摸得著的常事上,開展積分制、紅黑榜等活動,把治理陋習與轉變觀念結合起來,讓群眾既改變行為,又提升認識,以清風正氣、文明鄉風有效抵制歪風邪氣。目前,全市村規民約“翻新”率達94.4%,14個全國文明鎮、村(社區)把弘揚廉潔文化、倡導清廉家風相關內容納入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實現城鄉全覆蓋。(陸瓊 || 責任編輯 吳劉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