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在指尖劃過,我已來到兩碗鎮花壇村一年多,這一年不斷感知基層、服務基層。每當夜幕降臨之時,梳理總結工作成為我每日必做之事,駐村日記本寫了滿滿一本,每一頁都有“微光”透出,溫暖又心安。
2023年8月23日 晴 解決急難愁盼,破除無形的“墻”。
“李叔叔,在收谷子啊”“楊書記、小殷,來,家里坐……”今天,我們工作隊又去走訪李叔叔了,最近幾次走訪他要么在忙收莊稼,要么在幫別人做工,看到李叔叔的狀態,我們工作隊三人對視笑了,懂了彼此眼里的欣慰,老李和以前不一樣了……
初識李叔叔是從旁人口中了解到的“怪脾氣”,走訪幾次他常處于酒后微醺狀態,說話冷言冷語,工作隊多方了解了他的家庭情況,得知他一個人生活后,給予了更多關心,更加頻繁地走訪看望,在了解到李叔叔以及周圍三戶群眾受門前土徑硬化問題苦惱已久后,工作隊和村“兩委”加強與各方溝通協調,籌集到部分經費,李叔叔十分激動,主動加入施工隊伍并干得起勁,酒也喝得少了。施工完畢那一天,他樸實又真誠地對我們說了他的打算。看到李叔叔的轉變,我更加明白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現實意義和歷史重任。
2023年11月25日,陰,播撒希望之種,呵護留守的“朝陽”。
“大家長大了都想干什么呢?”
“我想當老師,我想當醫生,我想當警察……”
今天,我們在村里為40多名留守兒童學生組織發放學習禮包,小朋友們談及夢想時眼睛里散發出光亮,在我心頭停留了許久。
作為從農村走出來的放牛娃,我更加明白讀書可以讓留守兒童獲得更多人生的可能性。當走訪了解到村里有不少留守學生兒童后,我想盡我所能為孩子們帶去一束微光,得到派駐單位支持后,我用心準備了許久。活動開始前,我與孩子們互動,他們有的開始還很膽怯,在引導和鼓勵中慢慢鼓足了勇氣,勇敢表達了自己。
水富市委組織部以及中建云南分公司的哥哥姐姐們和我一同為孩子們送上書包及成語故事等愛心禮物,鼓勵他們要樂觀積極生活、努力學習實現夢想,孩子們笑得十分開心。
“姐姐你是大學生嗎?”活動結束后,幾個小朋友圍著我好奇地問道,我給孩子們講了山外的繽紛世界,“姐姐就是從農村一步步靠學習走出來的,你們肯定比姐姐更棒!”看著孩子們憧憬的眼神,我心中劃過陣陣暖流,在孩子們的心里從小播種下夢想和希望的種子,期待破土發芽、綻放的那一天。
2024年3月14日,晴,助力農忙春耕,品味泥土的“清香”。
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在鄉里,“土”是他們的命根。一年多的駐村時光,我對“鄉土氣息”的感悟愈發深厚。在農村,青壯勞動力很少,但村里的田地依舊種得滿滿當當,大多是玉米、白菜等基礎農作物,每每走村訪戶時總能看到六七十歲的群眾在艷陽高照的田間地頭里辛勤勞作,褲腳間沾染著泥土。
到了春耕季節,我們又能做些什么?從農作物種子和人工方面出力吧,工作隊協調經費買了10桶南瓜種統一育苗并發放,又買來生姜種支持部分困難群眾試種,今天便是同工作隊一起去幫助70多歲的李伯伯種植生姜。
“老李,生姜種多少了?我們來幫你一起種……”
“楊書記,小殷,你們給我買了這么多生姜種就很感謝了,不用麻煩你們幫我種了”
“不用客氣,一起干會快一點……”
當汗水爬滿了我的額頭,我們合力完成了種植工作,我也第一次學到了生姜種植的經驗,心中溢滿了實干與收獲的喜悅。
去做一束閃耀在基層的“微光”吧!微光雖弱,卻也能帶來生生不息、綿綿不絕的希望與力量,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微光終能匯聚成映照蒼穹的炬火。(水富市紀委監委 殷秀芬 || 責任編輯 張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