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綿不斷的雨水催生了竹筍的生發。山林間,隨著雨點的輕輕敲打,竹筍悄然破土而出,生機盎然。這時,若將之采摘,便是人們餐桌上一道應季的鮮食,脆嫩多汁、清香四溢。
鮮嫩的竹筍如果一時吃不完,便可以制作成干筍或是酸筍,依然風味獨特。
干筍的制作,簡易中透著復雜。挑選原料是第一要義,并非所有竹筍都能入選,唯有那些肉質厚實、纖維細膩,無病蟲害的優質竹筍方能入選。竹筍洗凈后,接著冷水下鍋,以柴火慢慢燉煮,半小時后迅速撈出瀝干水分,放涼后用小尖刀戳扎,晾曬數日后成為干制品,其間經歷了一系列的復雜工藝。
酸筍的制作,則相對簡單些。把竹筍洗凈、切好,放入干凈的壇子,加入適量的清水或鹽水,然后密封起來,靜待時間的沉淀即可。雖過程迥異,但風味異曲同工。
值得一提的是,制作干筍時,煮制過程中,對火候的把控尤為重要,在確保竹筍完全熟透的同時,又不能將其煮爛導致口感不佳,這之間有一個度,必須把握好;晾曬環節也同理。至于酸筍的腌制,更是一場味覺與時間的精妙碰撞,微生物的慢慢分解,促成了竹筍另一種風味,在食客唇齒間久久留香。
這不由讓人聯想到,我們所從事的文字工作也亦然。當我們確定了一個寫作主題的時候,并非堆砌在眼前的所有材料都能為我們所用,必須經過精心挑選的第一步,有所取舍,再來謀篇構局。寫作過程也并非一蹴而就,有時因一個思路的變化,也可能將原有的文字推翻,重新來過;有時可能會陷在一個死胡同里出不來,也需要我們懂得及時調整狀態和角度,轉移視線,另辟蹊徑……
我們所從事的紀檢監察工作也亦然。理想信念的鍛造、清廉品質的塑造、紀法知識的積累,以及談話藝術和辦案技巧的運用等,也需要紀檢人靜下心來,將日常工作和學習的積累,好好“挑選”,去劣存優,緩緩“燉煮”,再經時光恰到好處的晾曬,沉浸,再沉浸,融入我們所從事的紀檢監察工作中的每一個環節,在每一個細微處,作美好的嬗變,仔細鑄就紀檢人忠誠、干凈、擔當的品格,為海晏河清的盛世孜孜努力。
這之中,無論是我們文學素養的積累,還是紀檢監察工作技巧的積累,都需要我們紀檢人在不懈思考和學習的時段里,認真積累、慢火“燉煮”,再經過時間的沉淀,方能“煮”出技巧,“煮”出成果,使之芳香四溢。(景洪市紀委監委 周書芹 || 責任編輯 吳劉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