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記 | 我見證了阿恰的成長與進步

發布時間:2024-11-25 11:00:30   來源:怒江州紀委監委

初冬的陽光溫暖而輕柔。星期六一大早,我一如既往地接到了阿恰定時的問候。掛完電話,我的思緒回到了七年前,那是2017年的11月,我成為了一名駐村紀檢監察干部。

初到福貢縣鹿馬登鄉麻甲底村,我面對的不僅有陌生而又質樸的面孔,還有錯落有致的田野、裊裊升起的炊煙。那一刻,我深知自己不再是城市里的匆匆過客,而是這片土地上的一員,是村民們期待的目光中那份沉甸甸的責任。

入村之初,為盡快熟悉村情民情,我和村“兩委”一起開展了遍訪工作。到一戶農戶家走訪時,在火塘邊做飯的小女孩引起了我的注意。

“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幾歲了?”面對我的問話,小女孩沒有搭理我,只是機械重復著炒菜的動作。

回到村委會后,我向村干部提出了疑問:“李支書,剛才那家的小女孩我看著還小的嘛,今天也不是放大周的時間,她怎么沒去讀書?”

“那個小女孩叫恰秀花,她爸爸阿普身患殘疾,家里還有兩位年邁體弱、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全家就靠她媽媽一個人支撐著。她今年本該讀七年級了,但是遲遲不去學校報到,我們做了很多次動員也沒能成功勸返。”李支書無奈地說道。

那一晚,我躺在床上輾轉難眠,恰秀花的事情在我腦海里反復涌現。阿恰為什么不愿意去讀書?我應該怎么跟她溝通?我決定第二天再去找找她。

第二天傍晚,我去阿恰家的路上正好遇到她打豬食回來,跟她說明來意后,她請我到她家里,找了個凳子坐在我旁邊,也不說話。這時候,我才仔細看了一下她的家,僅有的幾件家具都已破舊不堪,一張瘸腿的桌子歪在角落里,那是她日常吃飯和學習的地方,桌上的臺燈散發著微弱的光,她身上的衣服早已在無數次洗滌后沒有了原本的顏色……這次走訪也因阿恰的沉默不語而草草結束。

轉眼到了2018年夏天,我再次來到阿恰家,這次我們交談了半個小時,從她的言語中我明白了她不想再給家里增加負擔才不去讀書的。她的懂事感動了我,但我更明白讀書對于她的意義,甚至是對她家的意義,所以我一定要讓阿恰回到學校好好讀書。

在一個月的反反復復勸說下,阿恰終于答應我繼續去讀書。因為頻繁接觸,阿恰也會主動和我說笑了,她還會經常跟我聊聊學校里發生的趣事,說說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困惑。為了讓她更好地適應學校生活,我們一起商量制定讀書計劃,我會抽時間跟她一起閱讀和交流,她從最初的羞澀寡言到開朗自信,再到能夠大膽分享自己的讀書感悟,在陪伴阿恰讀書的過程中,我見證了她的成長與進步。

寒來暑往,夏始春余。如今,阿恰已成為鹿馬登鄉中心幼兒園的一名教師,她還在邊工作邊讀書,繼續提高學歷。

從鹿馬登鄉麻甲底村、娃吐娃村到上帕鎮碧福社區、澤福社區,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到幫助群眾發展壯大產業,從為村民開展技能培訓再到助學圓夢……我的駐村工作雖枯燥卻忙碌,但我堅信只要以心換心,就能充滿收獲和幸福。

燕子銜泥終不悔,筑巢振翅好飛翔。我已悄然度過了七年的駐村生活,這段時光如同一條蜿蜒的河流,緩緩流淌過心田,滋養了我的心靈。今后無論在哪里,我都將帶著誠心去聆聽每一聲呼喚、感受每一份期待、回應每一份信任。(福貢縣紀委監委  和鈺梅 || 責任編輯  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