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摯(997—1061),字公儀,北宋成都府新繁縣(今成都市新都區)人。以進士入仕,三入朝堂、六任州府,官至龍圖閣大學士,世稱梅龍圖。他為官清廉、體恤百姓,尤其憎恨官吏貪贓枉法、腐化墮落。其所作《五瘴說》一文,以自然之惡疾瘴氣形容官場5種邪氣,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反腐檄文。《五瘴說》僅120字,卻高度概括了官場的5種積弊,警醒著歷代為官從政者。
直言敢諫 糾彈時弊
梅摯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進士及第,從此走出成都,進入歷史的舞臺。梅摯為官以直言敢諫著稱。任蘇州通判時逢江浙饑荒,官府以糧種貸民解饑,不久又催逼百姓償還。梅摯對這種加重人民負擔的做法極為不滿,上奏朝廷請求緩期償還。為民辦事總會被歷史銘記,此事就被《東都事略》以及宋、元兩朝江浙的地方志突出記敘。此后梅摯三度入朝為官,他敢于對最高統治者的德行修養提出尖銳的批評,敢于對皇親國戚的不適當升遷提出反對意見。宋仁宗虛心接納,對大臣們夸贊說:“梅摯言事有體。”后來梅摯外出為官,宋仁宗親自賦詩一首為他送行。這在整個封建時代都不多見,因而在當時和后世都成為一件記述極廣、影響極大的美談。
清正廉潔 勤政愛民
梅摯一生清廉,《宋史》稱他“資性純厚,不為矯厲之行,平居未嘗問家業”。而對百姓,梅摯則百般愛護。《宋史》記載了他體察百姓疾苦的諸多故事。例如在任滑州(在今河南)知州時,每年治河工程浩大,原先全都是征調當地百姓,人民深感疲弊。梅摯來后以駐守兵丁代替百姓治河。當年河水大漲,梅摯還親自“夜率官屬督工徒完堤”,受到皇帝的表彰(“詔獎其勞”)。
梅摯為官32年,六任州府,所至皆有建樹。在他曾經任職的昭州(在今桂林市東南部),人們建有“梅公亭”,感謝他為地方革除弊政,為百姓辦好事。在杭州吳山,人們修建了“有美堂”,該名取自宋仁宗為他親自賦詩的第一句“地有吳山美”。在他的家鄉成都府新繁縣東湖,南宋建炎年間建有“三賢堂”,人們將梅摯與王安石的父親王益、唐代著名宰相李德裕并祀其中,歷經千年風雨,至今矗立。
警言傳世 鏡照古今
梅摯喜吟詠、擅文章,多警句,其中對當時和后世影響最大的,當推《五瘴說》一文。瘴即瘴氣,是我國南方亞熱帶潮濕地區流行的惡性瘧疾,人一旦染上,往往會不治身亡。但在梅摯看來,自然界的瘴氣固然可怕,但欺上瞞下、刑獄不公、奢靡享樂、假公濟私、作風不正5種官場瘴氣更為可怕,官員染其一種,便會引起“民怨神怒”。梅摯的《五瘴說》僅120字,但高度概括了為官從政者必須恪守謹遵的規矩。在今天看來,內容也與當前中央八項規定、嚴肅糾正“四風”契合,具有重要的現實鏡鑒意義。
梅摯《五瘴說》一出即流傳開來,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反腐檄文。人們為了紀念梅摯,將這篇文章鐫刻于山水秀麗的桂林龍隱崖、杭州吳山上的“有美堂”、成都新繁東湖的“三賢堂”。古往今來,有無數文人名士賦詩吟詠。僅在宋代,就有“五瘴作時雖不染,一篇留誡指其然”(鄒浩《讀龍圖梅公瘴說》),“醫國十全姑小試,蠹民五瘴想先除”(陳俊卿《寄林子方》)等名句流傳。清乾隆年間,陳宏謀編纂歷代廉政文獻《五種遺規》,將梅摯的《五瘴說》收入其中。1963年,郭沫若游桂林時吟誦道:“榕樹樓頭回壁深,梅公瘴說警人心。”(鄭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