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吏故事 | “留余”者竇垿

發布時間:2024-05-11 14:25:57   來源:云南政協報

與杜詩、范記、孟詩、何書合稱岳陽樓“五絕”的竇聯作者——清代道光年間的江西御史竇垿,出生于書香世家,為官近40年始終清廉自律、潔身自好,流傳下來很多經典事跡。

書香門第 清廉世家

竇垿祖籍江南泰川,羅平州西區淑基村(現師宗縣淑基村)人,其所在的竇氏家族,為清代滇東望族,他與祖父、父親三人,更是有著“祖孫解元”之殊榮。

竇垿的祖父竇晟曾任山西洪洞縣知縣,且在任期間清正廉潔;父親竇欲峻歷任湖北興山縣、襄陽縣、黃岡縣、羅田縣和安徽黃梅縣知縣,時有“青天”之稱。因自幼受祖父與父親的影響,竇垿少時便胸懷報國宏志。

竇垿25歲首次參加朝廷殿試,主考官看到他所寫考卷內容,覺得很不錯,于是暗示他,想要高中就要對學臺大人有所表示。竇垿聞言擲筆呵斥,稱考場是選拔人才的場所,不是買賣功名的地方,求取功名靠的是十年寒窗苦讀,絕非錢財可以買到,隨后便憤然離去。此事被學臺大人知曉后,懷恨在心,故意將其狀元的成績降至53名,只賜進士出身。

竇垿在奉旨查辦“許夢蘭舞弊案”和“倉場盜米案”時,無私無懼、不畏權貴,頂住壓力秉公處理,讓違反律法的官員得到應有懲處,也給廟堂之內帶去一股清正之風。

為官低調 憂國憂民

竇垿年輕時,送家眷到父親任職的住所。他身上穿了一件貴州產的絲綢棉袍,被父親看到后狠狠地指責訓斥了一番,督促其立即更換上普通的布棉襖,并教導他做人一定要樸實勤儉,將心思放在報國為民上。

自此之后,竇垿謹記父親教誨,無論身居何職始終衣著簡樸、飲食素淡、低調行事。他任江西道御史期間,有一次從老家返京途中,在貴州一客棧投宿。他在樓下休息時,樓上住進一名即將上任的知縣,帶著大幫隨從招搖過市,不僅將知縣燈籠高掛起來彰顯威風,還在樓上飲酒作樂、大肆喧嘩,嚴重影響其他旅客休息。竇垿前去勸解,對方卻不理不睬、我行我素。跟隨竇垿的兩名隨從建議,將御史燈籠掛出去震懾對方,卻被他阻止,覺得沒有必要。誰知,不一會,隨從拿去打水的盆子就被樓上的人搶走,還故意狂笑諷刺。忍無可忍的竇垿命隨從將監察御史燈籠掛出,嚇得樓上者連滾帶爬來認錯。竇垿對其進行了批評教育,告誡對方身為一縣父母官,必須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絕不可擺官架、耍威風。之后,他讓其回家反省,通知當地知府另外派人接任知縣。

竇垿始終秉承憂國憂民的為官之道。在咸豐皇帝登基之初,上疏九條治國策略,史稱“條陳九事”,其滿腔熱忱,可見一斑。

崇尚“留余” 廉潔自律

“留有余,不盡之巧以還造物則足以養德;留有余,不盡之福以遺子孫則足以養家;留有余,不盡之財以周貧乏則足以養人;留有余,不盡之言以安天君則足以養身。”

竇垿曾贈給兄長竇坪一書法橫幅,上面僅“留余”二字。面對兄長的不解,他給出了四句釋義,不僅將自身領悟儒家修身養性的精髓思想表露無遺,而且也深刻詮釋出了自己一生都在努力追求的為人、處世、當官、傳家之道。

因無法適應當時腐敗污濁的廟堂環境,竇垿始終遭到其他官員的排擠和誣蔑。在“條陳九事”上疏被咸豐皇帝“呈之不用”“留中不發”后,他徹底失望并憤然告假回鄉。

竇垿此行,不僅帶著懷才不遇的惆悵,還有來自身邊親友相繼離世的悲傷。在途經岳陽樓時,他第五次登上了這座“天下第一樓”,借景傷情、感懷心事之下,揮毫潑墨寫下曠世長聯,并將其交給時任四川布政使的知交何紹基。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兩江總督曾國荃重修岳陽樓時,請何紹基將此聯書寫、雕刻后懸掛于岳陽樓上,直至今日。

“留余”者竇垿,成長于風清氣正的書香世家,受祖輩父輩熏陶,胸懷報國濟民的遠大理想,一生恪盡職守、廉潔修身,以才情履仕途、秉公正救家國,其所展現出的這些優秀品質,對于當下的我們而言,非常值得學習和效仿。而“留余”二字所代表的處世不爭、順其自然、知足常樂、守正律行,也正是我們行走于世、清廉為人的一面鏡子,直觀而又清晰。(羅平縣政協  黃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