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新密歷史上有這樣一位廉吏,自漢設縣治以來,在密縣任縣令的有近千人,而讓老百姓稱頌者卻寥寥無幾,楊炳堃屬于其中的佼佼者。
一代廉吏
楊炳堃系浙江歸安縣(今湖州市)人,是晚清時期的一代廉吏,在密縣7年(道光二年至八年),修水利,興教育,整煤礦,化民風,政聲著卓,使密邑大治。新密人十分感念他的恩德,稱頌他為“民生縣令”。后官至湖南布政使,他為官30余年,精明練達,表率有方,無論剿匪、平亂、治蝗、禁煙、賑災還是安定地方,都有政聲,2次被省府考評為“卓異”,一生受到道光皇帝6次詔見。
楊炳堃上京朝考途中,經陽湖署衙見有一聯:“眼前百姓即兒孫,休言百姓可欺,須留下兒孫地步;堂上一官稱父母,莫道一官易做,當盡些父母恩情。”楊炳堃謹記在心,成為他一生仁心愛民的思想基礎。道光元年五月,楊炳堃被任命為密縣知縣。在密縣7年間,楊炳堃興學助教、整飭煤礦、修渠種稻、褒德安民,受到密縣人民的愛戴。
興學助教
在興辦教育方面,楊炳堃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修書院,設遙課;二是辦義學,定章程,這些舉措對密縣教育的影響巨大。
檜陽書院是當時密縣的最高學府。當時,校舍多年失修,景象頹敗。楊炳堃一到密縣就先去書院察看,帶頭捐款修繕書院,聘請名師為學生授課,制定書院管理章程。
最為人稱道的是他在密縣創設的遙課制度。遙課制度相當于今天的函授教育,即每月初一和十五集中在書院講兩天課,余下時間讓學生在家一邊務農一邊學習,從此解決了貧寒子弟不能到書院上學的難題。
義學,就是為平民百姓設立的學校,招生對象多為貧民子弟。楊炳堃在密縣大規模開辦義學,并制定了義學章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他先后在全縣20保設立義學21所,后又增辦9所,達到30所。
在楊炳堃不懈的努力下,密縣教育得到空前發展。道光三年(1823年),在他興辦義學的第二年,密縣參加鄉試的考生就達600多名。從此,密縣文風大振,涌現出一大批名士才俊。
整飭煤礦
密縣有豐富的煤炭資源,開采歷史悠久。道光初年,密縣煤窯業發展迅速,許多窮人依靠下窯挖煤養家糊口。當時,條件惡劣,設備簡陋,技術落后,淹井、透水、火災事故頻發,再加上窯主重財輕命,不顧礦工死活,使挖煤開礦這一利民之事產生了諸多弊端。如無度生產、私設人圈、動用私刑、收容罪犯、引誘賭博等數不勝數。
“人圈”,就是窯主在偏僻溝壑里設立廠局,圍禁工人。他們限制工人的人身自由,對工人進行恐嚇、威逼,隨意打罵、轉賣,更有甚者被逼跳窯輕生。
為根治弊端,楊炳堃頒布了一系列條令、規章,最著名的條令是《諭窯戶、工頭簡明條規》《禁窯戶設立人圈告示》?!吨I窯戶、工頭簡明條規》簡稱“十一條禁令”,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關于煤礦安全管理的成文法。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清代的礦業》一書對其全文進行收錄,對當代煤礦安全管理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為了把禁令落到實處,楊炳堃制定了嚴格的管理制度和懲處措施,并親自到煤窯進行監督暗訪。在一次暗訪中,楊炳堃發現砂石坡煤窯在煤井透水的情況下,仍讓工人下井采煤,便嚴令其進行整頓,并連夜發布通告通報全縣,以儆效尤。經過治理整頓,煤窯弊端基本消除,工人安全得到保障。
褒德安民
楊炳堃深受傳統文化影響,對先賢推崇備至。他以先賢為楷模,推行德教,施以仁政,化育百姓,形成了良好的民風。為了把各項條例落實到位,每月初一、十五,在縣衙門前及城內輪流宣講,除此之外,還專門建立了一支宣講隊伍,在全縣20個保進行宣講。
楊炳堃在密縣上任后,在繼續推行保甲制度的基礎上,在全縣境內重要路口設立關卡12個,同時,在遠離縣城的集市繁華地段又增設關卡6個,并派人日夜巡邏盤查,確保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
在推行保甲工作中,楊炳堃要求所需費用均由衙署廉捐,不許向民間索取分文,從而堵住了亂收費亂攤派的口子。
道光八年七月,楊炳堃調任息縣知縣,之后,先后升任鄧州知州、信陽知州、湖北漢陽知府、云南迤東道、湖南鹽法長寶道、湖南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職。道光二十九年十月,因新寧會匪滋事被革職留查。咸豐元年二月赴新疆戍邊,咸豐三年三月奉旨加恩釋回,九月奉旨賞加同知銜。晚年在家著述,頤養天年。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在家去世,享年73歲。在30多年的為官生涯中,楊炳堃始終初心不改,心系百姓,關注民生,每至一地,口碑載道,政聲悠揚。(王旗勝 凌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