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吏故事 | “青天”江艫軼事

發布時間:2024-06-04 10:53:18   來源:云南法制報紀檢監察周刊

“村外桃花春色滿,橋頭楊柳午陰清。當年廉吏今何在?三晉曾聞有頌聲。”明國學者李學詩在《鎮夷關懷江仁齋先生》一詩中提到的村子位于騰沖市清水鄉鎮夷關,而詩中盛贊的廉吏則是有著“江青天”之譽的清代騰沖進士江艫。

少年求學展才華

鎮夷關原名合澤關,屬騰沖元代古四關(馬面關、鎮夷關、猛連關、古永關)之一,位于騰沖市清水鄉西北部,距騰沖城7公里。村落形成于明代,依山傍水,氣候宜人。據史料記載,鎮夷關村人由南京應天府遷徙而來,以江姓為主,原為山東人士,江氏一族的主要職業都是戍守邊關。隨著朝代更迭、社會變遷,鎮夷關江氏一族后人逐漸以耕讀為業,后更以耕讀傳家。騰沖明清六進士之一的清嘉慶丁丑科進士江艫便出生于此。

江艫,字濟占,號仁齋,鎮夷關人。曾祖父江佐武為貢生,祖父江有中是文林郎,父親江九煜也是貢生。江艫天資聰穎、卓爾不凡,少年時就名滿鄉里。曾先后受業于吳邑趙文蓀、和順寸式玉門下,并有所成就。

當時清水鄉里雖然有私人講學,但所能學到的知識有限。江艫為了掌握更多知識,特意跑到百里以外去訪名師求教。小小的他背著行李,不畏艱難一路前行。時值冬季,積雪很厚,江艫的四肢都被凍僵了,但依然沒有磨滅他心中求學的火焰。與他一起求學的人無不錦衣華服、餐餐珍饈,只有江艫一人粗布裹身、頓頓饅頭,但他毫不在乎。在江艫看來,求知如登山,歷盡艱辛才能披荊斬棘,到達山頂。

正是由于這樣的刻苦勤奮,江艫才有了后來的成就。江艫于嘉慶五年考取拔貢、六年辛寅科中舉、二十二年丁丑中進士。

勤政廉政只為民

江艫自中進士后就沒有回過故鄉,一直在山西省懷仁縣、絳縣為官。他剛正不阿、居官清正、勤政廉政、愛民如子,被百姓稱為“江青天”。

江艫在絳縣任職時,當地村民因干旱爭水斗毆,死傷不計其數。他憂心如焚,日夜鉆研,發明了一種叫“水平”的儀器,用來觀測配水。

該儀器由“水平”“罩板”“度竿”3個部分組成。將水注入水平槽的池中,3塊浮木隨之浮起;調整轉關腳,使3塊浮木上的立齒尖端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觀測者用一眼通過立齒尖端所形成的水平線瞄準遠處的度竿,再由持板人記下度竿上所對應的刻度。這一“水平”儀器讓困擾村民多年的問題迎刃而解,村民們無不拍手稱快,并按照當地最高禮節給江艫送來謝禮,被江艫幾次拒收。

江艫為官清廉,心系百姓,無論在懷仁縣還是絳縣,都做了許多實事、好事,深受百姓愛戴。

兩袖清風美名揚

因過度操勞,江艫不幸染疾,卒于絳縣任所。他執政清廉,為官一生卻沒有積蓄,以致死后其子無力運柩還鄉。江縣令兩袖清風的事跡感動了群眾和各地鄉紳州官,當地群眾感念他的恩德,積極籌資相助,沿途州縣也自愿承擔過境費用,江艫才得以魂歸故里,遺骸被安葬于鎮夷關大尖坡。

江艫不僅政績斐然,官聲卓著,且文采超群,書作俱佳。曾著有《半個山齋詩文集》,惜已散佚,僅見李根源先生纂《永昌府文征》收其詩作九首。李根源還為江艫寫了許多詩文,并于1929年在鎮夷關大橋邊立“清江仁齋先生故里”一碑,至今依然屹立,為后人所念。

“山周水合鎮夷關,行過橋頭立馬看。偶憶絳州江大令,青天民頌好清官。”民國時期,曾任騰越海關龍江分關委員的李曰蔚用此詩對江艫的一生給予高度評價。騰沖人亦皆以江艫為榜樣,以不同形式來紀念他。

如今,在騰沖市博物館還保存著一塊“文魁”匾,印證了江艫出類拔萃的才華。江艫求學、講究禮儀和為官清廉的軼事依然在騰沖市和山西絳縣傳頌,已成為當地“執政為官”的楷模。

通訊員 段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