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有這樣一句話:“伴君如伴虎。”意即在皇帝身邊任職一不小心便可能惹禍上身。特別是肩負規(guī)諫皇帝、糾彈百官重任的諫官,如何在權力中樞永葆凜凜氣節(jié)和磊落胸懷,堅持忠言直諫、不辱使命呢?
或許,人們可以從北宋著名諫官劉安世(1048—1125年)的身上找到答案。《宋史·劉安世傳》有載,他當面向皇帝匯報奏議、爭論政事時,遇到天子盛怒也絲毫不懼,而是手執(zhí)書簡,靜立一旁,等其怒氣稍減,再行復奏。因此,劉安世被尊稱為“殿上虎”,眾人無不敬畏。
劉安世一生恪守“誠”字,為人誠實忠信,廉正剛毅,不為利益所籠絡,不為強權威逼而屈服,因觸怒權臣而不斷遭到貶謫。北宋官場人人避之不及的“八州惡地”,劉安世就因貶官去過其中七處。在梅州(今廣東梅州),他甚至遭到暗殺,卻仍舊淡看生死,巋然不動,贏得了蘇東坡口中“真鐵漢”之贊譽。
以“誠”立身 言行一致
劉安世,字器之,號元城,出生于大名府元城(今河北大名)一個仕宦家庭,父親劉航與司馬光是同年進士,曾任虞城、犀浦知縣,寬猛并用,頗有治績。
受父輩影響,劉安世年少時即“持論已有識”,他時常發(fā)表對政事的看法,頗有見地。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劉安世登進士第,但出人意料的是,他選擇了辭官不就,跟隨當朝宿儒司馬光潛心修學,數(shù)年后才出仕為官。求學期間,劉安世曾向老師請教立身行事的要訣,司馬光以一個“誠”字作答,并教導他從“不妄語”(不說假話)開始。
不說假話,聽起來似乎并非難事,但初涉仕途的劉安世卻發(fā)現(xiàn),日常所行與所言,“自相掣肘矛盾者多矣”。元豐年間,劉安世調(diào)任洺州(屬河北西路,今河北永年一帶)司法參軍。當?shù)赜幸粋€臭名昭著的貪官,轉(zhuǎn)運使吳守禮有意稽查此人,向劉安世詢問意見。起初,他謊稱不知情,隨后又內(nèi)疚不安,深感自己沒有誠實以對,愧對司馬光的教誨。此后,劉安世愈發(fā)謹言慎行,7年后才真正悟通“誠”的含義,達到了“言行一致,表里相應”,從此“遇事坦然,常有余裕”。
公正廉明 盡職盡言
擔任諫官期間,劉安世直言上疏,關注君主與百官的道德修養(yǎng)、參議朝政闕失,主張國家應該“重法度”,明刑罰。劉安世晚年編訂的《盡言集》中,記錄了近兩百條進言奏議,“用事下字皆精切,氣節(jié)凜凜如嚴霜烈日”(宋·費袞《梁溪漫志》)。這部奏議集以“盡言”為名,也暗含了劉安世“盡心建言”的用意。
劉安世存世的奏疏中,許多都與抨擊達官顯貴有關。北宋中后期,朝中高官舉薦子弟親友“走捷徑”把持要職的現(xiàn)象蔚然成風,劉安世多次上奏表示反對。即便是對文彥博等“耆德魁舊”(有道德學問的年長舊臣)授予親戚官職之事,他也一律據(jù)實上奏,彈劾不諱。
權臣章惇以兒子的名義,強行賤價購買民田。針對此事,劉安世連上11道奏議,請求朝廷對此類行為嚴懲不貸,以“稍正國體”,從而令“天下信服”。
后來,劉安世被提拔為左諫議大夫。當時,宋哲宗還沒選立皇后,民間傳言宮中征求婢女。劉安世便上疏勸諫皇帝,趁年輕要勤研經(jīng)史,多向大臣學習古今治亂之道,不要沉溺于女色。哲宗俯首不語,高太后只好回復稱并無此事、純屬謠傳。
不受利誘 不懼威逼
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親政,起用章惇為相,舊黨士人紛紛遭到罷官免職。劉安世受此牽連,一再遭到貶謫,后來更被“投荒”(流放)達7年之久。
紹圣四年(1097年),新黨在同文館置刑獄,審問元祐舊黨官員,史稱“同文館之獄”。章惇、蔡卞等人趁機羅織罪名,欲將劉安世置于死地,幸而讒言未被采納,劉安世被貶至梅州(今廣東梅州)。
貶官途中,章惇等人先是遣人與劉安世會面,脅迫其自殺,未能得逞,又密謀派人一路追至梅州,伺機刺殺。梅州地方官員聞訊特意趕來報信,劉安世大難臨頭,依舊面不改色,與眾人飲酒談笑,淡然說了一句“死不難矣”。他徐徐寫了幾頁書信交予仆人,吩咐遵照執(zhí)行,上面記載的都是一起被貶、有生死之虞的同僚家事。所幸刺客嘔血暴斃,劉安世才逃過一劫。
在梅州,劉安世創(chuàng)設了當?shù)氐谝婚g書院——“梅城書院”,親自招生授徒,把中原興辦教育的做法引入嶺南。據(jù)清代光緒年間《廣東通志》記載,他還建立了一套適用于書院的管理體系,充分發(fā)動地方賢達支持,使梅州文教漸興,“士習民風翕然丕變”。
劉安世北歸之后,梅州人民將書院更名為“元城書院”以示紀念。自此,梅州學風之盛千年不衰。
據(jù)《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