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春耕忙,在祥云縣劉廠鎮蔬菜大棚種植基地內,多戶農戶正忙著除草、間苗,對長勢喜人的蔬菜進行水肥一體化灌溉。
而在一年前,眼前這塊土地還長期處于撂荒狀態,比人還高的雜草與周圍成片的蔬菜大棚顯得格格不入。
“大波那社區原來有一大片土地閑置著,形成了資源浪費,影響了群眾增收……”劉廠鎮紀委在監督檢查中發現該問題后,及時向鎮黨委作了反饋,并督促相關部門進行整改。鎮黨委及時組織相關人員實地走訪,在充分論證基礎上,提出通過土地流轉方式引進縣內蔬菜種植龍頭企業盤活土地的方案,讓原本雜草叢生的土地煥發出了新顏。
近年來,祥云縣劉廠鎮加大閑置撂荒土地流轉力度,大力發展蔬菜、花卉、水果等產業,同時依托省級“一村一品”蔬菜專業鎮優勢,引導全鎮8個村(社區)黨組織領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合作社聯合社,以“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運營模式,推進規?;N植,在對土地資源充分利用的同時實現農民增收致富。
“土地流轉多、涉及農戶廣,如何找準監督著力點,精準發現問題是關鍵。”該縣紀委監委采取“室組地”聯動監督方式,聯合有關職能部門聚焦土地流轉中容易出現的主體不明確、行為不規范、資金兌付不及時等問題開展精準監督檢查,確保土地流轉從程序到合同再到資金兌付全過程公開透明。同時,督促有關部門及鄉鎮嚴格落實好土地流轉審查核實和風險防范制度,堅決糾正耕地“非糧化”行為,有效地保護耕地,提高土地收益。
“每一塊土地流轉前,我們都會進行實地測量并登記造冊,有效保障了自己的利益,現在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更加規范高效,涉及的每一筆錢都打到銀行卡上。”劉廠鎮大波那社區某農戶向前來回訪的鎮紀委工作人員介紹,租地賺錢的同時還可以到基地打工,每天有一百多塊錢的收入,也能照顧家里的老人、孩子。
與其有著相同想法的還有劉廠社區村民劉某。由于要在家照顧孩子,劉某無法外出務工,在家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在鎮村的幫助下,劉某向企業分包了12畝蔬菜基地進行管護,在解決就業與家庭矛盾基礎上,每年都有一筆可觀的收入。
如今,祥云縣劉廠鎮2.77萬畝耕地已流轉2.42萬畝,流轉比例達87.36%。全鎮8個村(社區)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均超過20萬元,總量達到390.04萬元。全鎮農戶走出了“流轉土地收租金、就地務工有薪金、訂單農業賺現金”穩定增收路子。
“只有把監督沉下去,問題才能浮上來。”該縣紀委監委負責人表示,在下一步工作中,將建立長效監督閉環機制,以監督促落實、以監督促整改、以監督提質效,全力推動鄉村振興各項工作落實落地。(楊發麗 尹學劍 || 責任編輯 吳劉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