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夜晚,皓月當空,繁星點點。吃罷晚飯,瀘西縣舊城鎮秧田沖村村民三三兩兩朝著村內文化小廣場走去,村黨總支書記和往常一樣,已在樹下等候著大家。
“各位鄉親,又到了我們一月一次的群眾議事會,今天我們主要議一下,村里的‘綠美鄉村’要怎么建、上級撥的資金用在哪里?”人到齊后,王書記開門見山地說道。
“農村也要有農村的樣子,我覺得房前屋后的小菜園還是要保留的。”張大嬸第一個說道。
“我也覺得可以保留,但還是那句老話‘誰的孩子誰抱’,大家得配合村里,把自己家門口弄干凈、齊整。”
張大嬸起了個頭,旁邊的趙大爺附和著,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一起為村里的發展建言獻策。如今的秧田沖村,群眾站在了綠美鄉村建設的“C位”。
而在今年初,該村卻因沒找到鄉村治理門道、沒能用好鄉村振興資金,一度遭到村民的埋怨。
“國家幫扶的錢拿去瞎弄,你們看看這道路兩邊的花,花期一過全成雜草了。”年初,瀘西縣紀委監委鄉村振興專項監督檢查組到秧田沖村開展監督走訪時,村民埋怨起村里前段時間搞的綠美鄉村建設。監督檢查組也發現村內道路兩邊花壇里的綠植已大面積枯黃,喬木、灌木長得橫七豎八,花箱也裂開了口。
監督檢查組在詢問了村里的干部后得知,村委會在搞鄉村綠化美化建設時沒有充分考慮群眾的參與度,而是請專業綠化隊在村道路兩邊種植了菊花、繡球花等成品花卉,噴播了植草籽。一開始效果很好,但工程保質期過后,專業管護跟不上,村內綠化帶返了荒。此外,監督檢查組發現,還有其他村莊存在類似問題。
“群眾是鄉村的主人,不管是開展鄉村綠化美化工作,還是其他產業項目等,都要充分聽取民聲尊重民意。”瀘西縣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為及時糾治綠美鄉村建設中部分村莊存在的盲目決策,搞“一刀切”“千村一面”“替群眾當家”等問題,該縣紀委監委督促相關職能部門和鄉鎮黨委開展小型工程管理、綠化養護等專題培訓,進一步增強基層干部專業能力,引導村級通過“院壩會”開展“美麗鄉村怎么建·由你來決定”村民懇談會、“面對面協商·共建家園”廉政夜話等活動,充分調動村民參與村莊綠化美化。同時,發揮好村務監督委員會“貼身監督”優勢,緊盯“四議兩公開”等制度落實開展監督,促進村級事務公開公平公正。
“把樹種在群眾身邊,人民群眾才會有實實在在的幸福感、獲得感。”瀘西縣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在紀檢監察機關監督推動下,如今各村莊結合各自實際,通過推行“門前三包”“村級積分制兌換”、公益性崗位等方式,讓群眾從“袖手看”到“爭著干”,從“一處美”逐步邁向“一片美”“全域美”。(馬娟 || 責任編輯 吳劉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