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圖:李蕓 王嬋 王維佳 制圖:趙嘉文
2024年9月29日,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接受黨和人民的最高禮贊!
歲月鑄就榮光,事業賡續傳承。身處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我們當以英雄模范為榜樣,弘揚英雄精神,將英雄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團結奮進、砥礪前行,匯聚起共襄強國盛舉的磅礴力量。
李振聲:國家培養了我,我應該向國家作出回報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柴雅欣
山東東營,黃河入海口,孕育著廣袤的黃河三角洲。這里大片白花花的鹽堿地,正變得綠油油、金燦燦。
我國鹽堿地的總面積約15億畝,其中具有開發利用潛力的約5億畝。在鹽堿地建設“濱海草帶”,通過種草養畜實現我國環渤海地區千萬畝濱海鹽堿地的高效利用——這是“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李振聲年近90歲時提出的構想。
“李振聲院士說,我國人多地少,利用鹽堿荒地不僅不占農田,還能增加耕地。重度鹽堿地種糧不劃算,那就種優質耐鹽牧草,發展畜牧業,由單純糧食生產向大食物觀轉變。”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黃河三角洲鹽堿地農業試驗站站長王建林告訴記者。
為“讓中國人吃飽飯、吃好飯”,在70余年的科學生涯中,李振聲始終躬耕田野。他曾在祖國西北培育推廣抗病、高產的遠緣雜交小麥;組織“黃淮海中低產田治理”和“渤海糧倉”等重大農業科技攻關,多次在我國糧食減產的危急關頭挺身而出,提出糧食增產對策。
王建林和同事多次到李振聲家中拜訪請教。“李振聲院士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為國增糧的家國情懷溢于言表。他勉勵我們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把國家的戰略需求與個人的科研興趣緊密結合起來,科研興趣一旦確定下來就要瞄準目標、久久為功。”王建林說,李振聲的這席話讓他深受觸動,也讓他更堅定地把“鹽堿地綜合利用”作為自己的終身研究方向。
前輩之風范,后輩之楷模。為實現“濱海草帶”這一戰略構想,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在2022年成立“李振聲濱海草帶青年突擊隊”,在山東東營的黃河三角洲四季耕耘。如今,團隊在耐鹽堿大豆、玉米、水稻、高粱、田菁、長穗偃麥草、稷子等作物種質創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成果。
年逾九旬,李振聲已不能親自去田間地頭,但他經常向學生了解遠緣雜交小麥育種最新進展、“濱海草帶”建設情況,并提供指導和建議。
巴依卡·凱力迪別克:家是塔縣,國是中國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云舒
“榮譽是一種肯定,我很激動,但我知道自己肩上的責任更大了。”談及獲得“人民衛士”國家榮譽稱號的感受,新疆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提孜那甫鄉原護邊員巴依卡·凱力迪別克告訴記者,“‘人民衛士’這個榮譽稱號不屬于我個人,它屬于許許多多守護祖國邊防的各族群眾。”
“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帕米爾高原的冰峰雪嶺之中,佇立著海拔最高的國門——紅其拉甫國門。就在這“生命禁區”上,巴依卡一家三代人為官兵指引方向,用長達70年的堅守捍衛邊境線。
巴依卡的父親凱力迪別克·迪力達爾是家中的第一代護邊員。1949年12月,紅其拉甫邊防連成立,官兵們執行邊防巡邏任務的目的地是被稱為“死亡之谷”的吾甫浪溝,走上一趟要翻越8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達坂,數十次蹚過刺骨的冰河,路上還常發生雪崩、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沒有經驗豐富的向導,官兵們寸步難行。就在這時,凱力迪別克主動找來,當起了連隊的義務向導。這條路,凱力迪別克一走就是23年。
1972年8月,凱力迪別克·迪力達爾將向導接力棒交到了兒子巴依卡手中。“爸爸對我說,家是塔縣,國是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國家的界碑,哪有我們的牛羊?”巴依卡深情回憶道。
從青絲走到白發,巴依卡一干就是37個年頭。700余次巡邏中,巴依卡無數次幫助邊防官兵化險為夷,自己也曾多次受傷,還出現嚴重的高原性心臟病,做了搭橋手術。巡邊路上,巴依卡家有14頭牦牛被石頭砸死或摔死,每次邊防連給他賠償,他都擺手謝絕:“黨和國家給我們辦了那么多事,解放軍給我們幫了那么多忙,我損失牦牛算什么?”
2004年,巴依卡帶著兒子拉齊尼·巴依卡一起走上了巡邊的道路。2009年,57歲的巴依卡將巡邊向導的接力棒完全交給了拉齊尼。
2021年1月4日,拉齊尼在救助一名落入冰窟的兒童時不幸犧牲,年僅41歲。“失去兒子我心里特別難過,但我為他感到驕傲。”巴依卡·凱力迪別克說。
今年已經72歲的巴依卡已無法再奮戰在邊防一線,但他依舊在用自己的方式守衛著國境線。
許振超:做無愧于時代的能工巧匠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柴雅欣
“我作為工人群體的代表獲得了‘人民工匠’這項榮譽,覺得很驚喜、很自豪。這是黨和國家給予我們的至高肯定。”許振超說。
許振超是山東港口青島港青島前灣集裝箱碼頭有限責任公司工程技術部固機高級經理。1974年,24歲的許振超進入青島港,成為一名碼頭工人。1984年,青島港順應集裝箱裝卸運輸趨勢,組建集裝箱公司,許振超被選為青島港第一批集裝箱橋吊司機。
“碼頭在創新,我們工人也得求變。”許振超如饑似渴地學習,想方設法弄懂橋吊的構造和原理。為了看懂橋吊的英文說明書,只有初中文化的許振超買來英漢詞典;橋吊技術難題的答案在控制板上,他每天下班把備用控制板帶回家,在臺燈下仔細觀察研究……憑著這股韌勁,許振超花費4年時間逐步掌握了各類橋吊技術參數和設備性能,不僅能排除一般的機械故障,還能修復精密部件。
裝卸效率是港口碼頭的核心競爭力。2003年4月,在“地中海法米婭”輪的裝卸作業中,許振超率領團隊創造了單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集裝箱裝卸紀錄。此后,許振超團隊又先后8次刷新集裝箱裝卸世界紀錄,使“振超效率”成為港航界的一塊“金招牌”。
人人練技術、人人有絕活,這是許振超對自己的要求,也是給團隊立的規矩。他不僅練就了“一鉤準”“一鉤凈”“無聲響操作”等拿手絕活,還培育了“王嘯飛燕”“劉洋神繩”等一大批港口工人品牌。“許振超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后,他對推進技術創新、培養后備人才更加關注。近年來,許振超帶領團隊申報國家專利108項,完成技術革新項目998項。
從肩扛手抬到機械化再到自動化,許振超見證著港口的變化,也同港口一起成長。接受采訪時,他多次講到“主人翁意識”:“我對黨和國家、對港口都有很深的感情。我是港口的工人,就把港口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我是中國人,就得爭當國家建設的主人翁。”
在平凡的崗位干出不平凡的成績,許振超是當代學習型、知識型、創新型產業工人的杰出代表。“咱當不了科學家,但可以做個能工巧匠,練一身絕活,同樣無愧于時代。”許振超說。
張晉藩:永不退休的終身教授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靈娜
“作為一名教師,我是永不退休的終身教授。”
如今,“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94歲的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張晉藩仍然堅持給新入校的博士生上課。從1984年招收第一位法制史學博士生到現在,張晉藩先生四十年從未間斷,今年還新招了兩位博士生。
作為著名法學家和法學教育家,張晉藩先生是新中國中國法制史學科的主要創建者和杰出代表,為我國法學教育和人才培養作出重大貢獻。
在新中國法制史學上,張晉藩先生創造多項“第一”:招收新中國第一屆法制史學博士生、第一屆博士留學生、第一屆論文博士生,創建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的法律史學國家級重點學科基地。
“為天下育英才”,是他的畢生追求;“不偷懶、不自滿”,是他的治學名言。
張晉藩先生患眼疾后視力嚴重下降,依靠放大鏡閱讀,不間斷地從事教學與研究。這些年,放大鏡從6倍變成12倍,但他依舊保持每天四五個小時以上的工作強度。“有時學生們到我家里,我口述,他們寫,一兩個鐘頭都不覺得累。”
“先生的課,每年都有新東西,他把學界的新成果和自己的新思考都融入進來。”張晉藩先生的第一位博士生、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名譽院長朱勇說。
做學問要為現實提供有益的、科學的、歷史的借鑒,是張晉藩先生對年輕博士生最重要的要求。他說:“這是學法制史的目的,史學的作用是關照當下。”
櫛風沐雨七十載,張晉藩先生孜孜不倦,投身于中國法制史的教學和研究。歷時19年,牽頭召集國內法制史學界的學術力量,出版《中國法制通史》十卷本,為新中國法制史學科做出奠基性、開創性工作;歷時23年,牽頭編輯出版《中華大典·法律典》;耗時16年,出版《中國少數民族法史通覽》……他之所以能夠堅持下來,完成這些項目,就是為了發展中國法制史學,用學術研究建立起中華民族過去與未來的橋梁。
“先生一直主張,中國法制史學研究的是過去,但面對的是現實,法制史的生命力就在于為當前的國家政治建設、法治建設提供歷史借鑒。”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講師張京凱告訴記者。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除學業教育外,張晉藩先生格外重視道德教育。現在活躍在中國政法大學講臺上的教師,有些就深受先生影響。
“為了讓我講好第一堂課,先生親授教學經驗,并讓我在他面前試講,提出完善建議。”張京凱說,“先生也鼓勵我們做學問。監察官法是我國首部規范監察官管理和監督的專門法律,而中國古代對監察御史的選任有諸多規定,可擇善而用,先生指導我完成《監察官選任的歷史經驗與當代傳承》。”
步入鮐背之年后,張晉藩先生筆耕不輟。今年上半年,在第1期《中國紀檢監察研究》中,他以《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及其史鑒價值》為題,探討了中國古代監察法制的歷史借鑒,認為中國古代的監察法長期積累的豐富經驗和歷史教訓,對進一步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極具史鑒價值。
“法制史的研究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我想組織力量,繼續編寫有價值、有意義的大書,為全面依法治國提供歷史鏡鑒。”獲得“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后,張晉藩說,“作為一名永不退休的終身教授,我將繼續盡力將所有為學、為人的知識都傳授給學生,希望培養更多黨和國家需要的優秀的法治人才,使‘后繼不乏人,后繼更勝人’。”
路生梅:生命不息,服務不止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柴雅欣
9月29日,北京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伴著如潮般的掌聲,“人民醫護工作者”國家榮譽稱號獎章在路生梅的胸前熠熠生輝。“我只是一名普通醫生、普通黨員。這枚沉甸甸的獎章代表了黨和人民對我的認可,分量很重。”路生梅說。
在獲得“人民醫護工作者”國家榮譽稱號的那天上午,路生梅還在陜西省佳縣人民醫院義務出診。
在佳縣,今年80歲的路生梅已為當地百姓坐診超過50年,不少家庭上下四代都找她看過病。1968年,路生梅從北京第二醫學院即現在的首都醫科大學畢業,被分配到佳縣工作。1969年,她在入黨申請書中寫道:這里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我要扎根佳縣,為黨工作50年,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把自己的青春年華毫無保留地奉獻給這片土地。
為佳縣建起第一個正規兒科,為數萬名嬰幼兒提供規范診療服務,培養了一批兒科專業醫師和護士……一句承諾,半世堅守。1981年,路生梅到北京協和醫院進修,由于成績突出,北京和西安的幾家大醫院拋來橄欖枝,但路生梅婉言謝絕。1999年,路生梅從佳縣人民醫院副院長的位置上退休,拒絕了親人回北京生活的建議和其他醫院的高薪聘請,繼續留在佳縣為老百姓看病。
每周一、三、五上午在佳縣人民醫院或佳縣中醫院義務坐診,組建“我愛佳縣”老年志愿者隊伍做公益,為提升縣級醫院診療水平建言獻策……“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的諾言已經兌現,路生梅又許下了一個新承諾:生命不息,服務不止。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我很幸運能生活在這個和平幸福的年代,為佳縣百姓做一點事。我是祖國培養的醫生,哪里需要我就留在哪里。”路生梅說,為黨工作沒有退休年齡,她會繼續做一名扎根基層、扎根人民群眾的醫生。
張燮林:祖國榮譽高于一切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韓亞棟
在中國乒乓球的輝煌歷史中,他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運動員時期,他以獨特的直拍長膠削球技術獨步天下,被譽為“乒壇魔術師”;轉型教練后,他培養出多位世界冠軍,引領中國女乒登上一個又一個巔峰;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依然心系體育強國夢,躬身力行推廣乒乓球運動。國際乒聯前主席沙拉拉曾評價:“他在中國和世界乒壇上取得的成就,后人難以逾越。”
他就是“體育工作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燮林,國家乒乓球隊原女隊主教練,乒羽中心原副主任,中國乒協原副主席。他說:“我非常榮幸和激動,這個榮譽是對自己一生的肯定。”在國家體育總局乒羽中心會議室擺放的一座座獎杯前,張燮林將自己與乒乓球的故事娓娓道來。這不僅僅是一段關于乒乓球的輝煌歷史,更是一部關于堅持、努力和拼搏的勵志篇章。
張燮林1940年出生于上海,從小就喜歡打乒乓球。上小學時,學校僅有一張球臺,搶不上臺子,他就在空地上畫一張“球臺”,中間劃一條線當“網”;考中學時,他擇校的標準是看哪個學校乒乓球臺更多。家人反對他打球,好幾塊拍子被爺爺劈斷,他就把拍子寄存在同學家,放學后去取拍,打完再放回。自稱“野路子”的他,一路打進了上海隊、國家隊。
進入國家隊后,張燮林的技戰術迎來質的飛躍。第27屆世乒賽,張燮林輕取日本選手三木圭一和木村興治,為男團奪冠立下奇功,并與王志良搭檔拿下中國隊歷史上首個男雙冠軍。第31屆世乒賽,他與林慧卿搭檔,奪得中國隊首枚混雙金牌。
1971年,退役后的張燮林成為國家隊教練,后又臨危受命,出任女隊主教練。張燮林說:“國家隊教練員首先是‘采購員’,要眼光獨到,把有發展前途的運動員吸收進來;然后是‘指導員’,既發現問題,彌補不足,又發揚長處,優勢為先;最后是‘推銷員’,把愛徒推舉到世界大賽中去,為國家爭光!”
1986年,13歲的鄧亞萍因在比賽中表現突出,進入張燮林的視野。女隊就鄧亞萍進國家隊的問題討論了三次。前兩次分歧較大,反對者認為鄧亞萍個子矮,胳膊短,球技難有大發展;第三次討論,張燮林列出大量技術數據,說服了不同意見。他認為,對鄧亞萍應全面地看,綜合地看,她個子天生矮,正因為矮,看網低,都成了機會球。進入國家隊后,鄧亞萍的職業生涯共斬獲四枚奧運會金牌、18個世界冠軍,成為中國女乒第一代“大魔王”。
“當年在國家隊,我每天都會寫訓練日記,張指導每周都會留下整整一頁紙的批語,我特別期待他的批語,然后再對照著加以練習。”張燮林的弟子、世界冠軍劉偉告訴記者,“張指導不單是我們的教練,更是我們的恩師,像父親一樣,教我們打球,教我們做人。”
在張燮林指導下,中國女隊奪得十屆世乒賽團體冠軍、三枚奧運金牌,并多次蟬聯世乒賽單、雙打冠軍,葛新愛、焦志敏、鄧亞萍、喬紅、劉偉等一大批世界冠軍脫穎而出,成為中國乒乓球隊的中堅力量。
“畢生癡戀乒乓,育幾代英才,欲斷衷腸;忠心為國爭光,得多少榮耀,國人難忘。”談及中國乒乓球的長盛不衰,張燮林將其歸因于“傳承”——“祖國榮譽高于一切。我們始終心懷祖國,放眼世界。”展望未來,他想對中國乒乓球界的后來人說:“再創輝煌,保持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