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紀知紀明紀守紀 | 強化警示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形成遵規守紀的高度自覺

發布時間:2024-11-06 10:34:38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劉一霖

江蘇省溧陽市紀委監委用好案例“活教材”,對查處的違紀違法案件開展類案分析,深化以案示警、以案促改。圖為溧陽市紀委監委辦案人員對醫療領域開展以案促改進行分析研判。許靜 攝

特邀嘉賓

劉云娥  云南省紀委常委、省紀委監委組織部部長

黃 星  遼寧省沈陽市紀委副書記、監委副主任

李 杰  江蘇省高郵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監委主任

二十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強調,“創新警示教育方式,深刻剖析典型案例,建立健全以案說德、以案說紀、以案說法、以案說責機制,推動形成廉榮貪恥的社會氛圍。”警示教育作為黨紀學習教育的重要抓手,承載著哪些功能和作用?案例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在警示教育中怎樣用好案例這個“活教材”?如何整合各類資源,拓展警示教育形式,進一步增強警示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們特邀紀檢監察干部進行交流。

1 警示教育作為黨紀學習教育的重要抓手,承載著哪些功能和作用?

劉云娥:開展警示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讓受教育者知道什么不能做,讓徘徊觀望者懸崖勒馬,讓違紀違法者迷途知返。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加強警示教育提出明確要求,強調要讓廣大黨員、干部受警醒、明底線、知敬畏,主動在思想上劃出紅線、在行為上明確界限;強調要把一些反面典型跌入違紀違法泥坑的教訓給大家說說透,讓大家引為鏡鑒、自覺自律;強調要以案示警、以案明紀,促進黨員、干部知敬畏、守底線。這些重要論述為警示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警示教育作為黨紀學習教育的重要抓手,是生動的紀律教育課。沒有警示就容易犯錯,缺少反思就沒有進步。從查處的黨員、干部違紀違法案件看,出問題往往都是從不守規矩、對紀律防線“棄守”開始的,“案中人”的前車之覆皆是后車之鑒。通過開展警示教育,以案說德、以案說紀、以案說法、以案說責,深刻揭露違紀違法干部理想信念動搖、紀法底線失守的墮落軌跡,深度透視其“破紀”“破法”的心路歷程,形成“大喝一聲、猛擊一掌”的震懾,讓黨員、干部深切體會到組織的良苦用心,深刻認識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教育引導黨員、干部摒棄“看客心態”,不要把別人的教訓當故事聽,而是要“視他病為己病”,從他人的教訓中反思自己的行為,警醒起來,把頭腦中不正確的“一閃念”“不經意”消滅在萌芽狀態,真正把“寫在紙上的教訓”變為“立在面前的鏡子”,切實增強政治定力、紀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做到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

黃星: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強調:“要加強警示教育,抓好以案促學、以案說紀,讓心存敬畏、手握戒尺真正成為日常自覺。”警示教育是全面從嚴治黨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在一體推進“三不腐”中具有重要作用。作為黨紀學習教育的重要抓手,警示教育承載著教育、引導和約束功能,通過生動直觀地展現違紀違法的嚴重后果,讓黨員、干部受警醒、明底線、知敬畏。

一是以“懲”促“戒”,增強內心約束。紀律是管黨治黨的“戒尺”,我們黨歷來強調要培養“自覺的紀律”,在黨紀學習教育中開展警示教育,特別是對典型違紀違法案件的深度剖析,不僅展現我們黨對違紀違法問題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的堅決態度,維護紀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而且持續釋放執紀執法必嚴的強烈信號,讓黨員、干部在面對各種誘惑和選擇時,能夠自覺地以紀律為戒尺、以法律為準繩,自我約束,自我警醒,構筑起拒腐防變思想防線。

二是以“鑒”促“醒”,構建防范機制。違紀違法案例是最鮮活的“反面教材”,在深刻揭示個案違紀問題的同時,還要深挖背后的制度缺陷和監督管理等環節存在的漏洞。通過警示教育,推動案發單位引以為鑒,從中吸取教訓,有針對性開展專項治理、堵塞制度漏洞、填補監督盲區,健全廉潔風險防范機制。

三是以“教”促“治”,深化治理效能。做好查辦案件“后半篇文章”,做到既善于發現問題又善于推動解決問題,將警示教育的過程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進治理貫通起來,放大警示教育效能,起到查處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綜合效應,不斷完善權力配置和運行制約機制,使鐵的紀律真正轉化為黨員干部的自覺遵循。

2 案例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在警示教育中怎樣用好案例這個“活教材”?

劉云娥:警示教育要入木三分,精準“畫像”。要結合案件類型和違紀違法人員職務、身份和所處崗位的不同,分析個性問題,“畫像”越精準,問題暴露得越徹底,越能觸及靈魂。要深化類案共性分析,綜合所在地域的政治生態、歷史文化等特點,堅持“掰開來看”與“合起來看”并重,“合并同類項”,對同類問題產生發展的“氣候、土壤、條件”等深入思考研究,深挖案件背后的深層次癥結、普遍性問題,做到既找準癥結切中要害,又見人見事見思想,切切實實地告訴黨員干部什么不能做,應該怎么做。

警示教育要樹牢“審視”理念,增強“溯源”意識。要深入挖掘運用案例資源,用“身邊案”教育“身邊人”,以“案中人”警醒“身邊人”。警示教育的素材始于案件,但又不止于案件,要把查辦個案的過程與結果放到全局治理中去審視、觀照,厘清案件查辦的“上下游”“左右岸”關系,將分散的案件素材進行邏輯溯源、系統梳理、綜合研究,剖析一個個反面典型,揭露一個個問題,發出一個個追問,讓受教育者從中找到“共振點”,發現潛藏在意識中的病灶、隱藏在身邊的風險,檢視自己曾經有過的錯誤念頭和習以為常的不當行為,形成強有力的提醒、教育、震懾效應。

警示教育要根據教育對象的層級、領域、行業等特點,提高針對性。選擇地域相近、層級接近、行業相同、崗位類似的案例,因時因勢探索創新方法路徑和形式載體,因案制宜,這樣才能直達心底、觸摸脈搏、形成共振,從而實現警示教育的政治效果、紀法效果和社會效果相統一。比如,我們以《“官油子”現形記》為載體,立體呈現各領域“官油子”的眾生相,深入剖析“官油子”產生的根源、帶來的危害以及“去油除膩”之道,為營造積極健康干事創業的政治生態和良好環境匯聚正能量。

黃星:典型案例不僅是過往教訓的生動記錄,更是引導人們正視問題、反思自我、提升認識的重要工具。充足鮮活的案例可以讓警示教育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運用典型案例引導黨員干部筑牢廉潔思想防線,是提升警示教育效能的“關鍵一環”。

全領域挖掘案件素材。案例的篩選在警示教育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既要選擇典型案件進行普遍性教育,也要加強針對性,選擇能夠反映出某一類違紀違法行為基本特質的案例;要結合警示教育的主題及受眾群體,側重選擇一些常見、多發、新發的違紀違法典型案例,將行為方式、危害后果及所受懲處情況完整展現給黨員、干部。通過建立統一標準的案件素材庫,與各審查調查部門協調聯動,及時選取易發多發領域地域行業的典型案例,為做實做細查辦案件“后半篇文章”打牢基礎。

深層次剖析呈現價值。警示教育不是“故事會”、典型案例不是“八卦談資”,要深度剖析典型案例中的“思想之惑”“行為之危”,透視違紀違法人員破紀破法的“第一次”“關鍵點”“轉折點”“觸動點”,揭露其墮落軌跡以及違紀違法行為造成的嚴重危害,強化震懾力,提高黨員、干部免疫力。健全完善“一案三報告”制度,對《案件審查調查報告》《案件剖析報告》《懺悔錄》深度提煉,深入剖析案例背后的原因和規律,從制度漏洞、思想防線、監督機制等多個角度進行探究,既為警示教育找準問題、提供靶向,也為督促有關部門深化治理提出有針對性、說服力的意見。

3 如何整合各類資源,拓展警示教育形式,進一步增強警示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

黃星:增強警示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應當堅持立足實際、守正創新,以拓展警示教育的形式和內容為抓手,構建集成化、多元化、立體化的體系。

一是鞏固拓展陣地,形成“一盤棋”。警示教育陣地是開展好警示教育的重要支撐,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整合地方資源,不斷鞏固、夯實、拓展警示教育陣地建設。實踐中,可以發揮地方特色,依托轄區警示教育基地、黨建活動中心等已有資源,結合警示教育的主題和受眾特點,有針對性地開設警示教育專題展覽等。

二是豐富完善內容,構建“生產線”。案件資源是警示教育的“富礦”,要充分運用典型案例釋紀釋法,實現案件查辦的懲治效果向警示效果轉化。建立集中統一的警示教育資源庫,收集不同領域、不同層級、不同類型的違紀違法案例,制作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警示教育產品,注重與案發單位、司法機關、媒體等單位的協調溝通,定期動態調整充實案例素材。統籌各方力量,做實做細“菜單化”“精細化”警示教育,分類分級精選典型案例,協助推動基層拍攝優質警示教育片,逐步建立健全警示教育精品素材庫。

三是創新形式載體,打造“傳播鏈”。警示教育的形式直接影響其吸引力和影響力,在鞏固深化傳統警示教育方式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形式載體,探索運用更加形象、直觀、具體的表現形式和立體化、多元化的傳播手段,充分發揮警示教育震懾警醒、啟示教化作用。比如,組建以紀檢監察干部為主體的“清風講師團”,讓辦案人走上講臺,在案發單位開展宣講,事例鮮活、語言生動,拉近“講”與“聽”的距離,把腐敗行為的成因和后果講深講透,讓警示教訓入腦入心。與組織部門、黨校等多部門合作,針對不同層面黨員干部有針對性開展授課,讓遵規守紀切實成為黨員、干部廉潔從政的行動自覺。

李杰:治病救人要用好警示教育這副苦口良藥。針對黨員干部出現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一方面要早發現、早提醒、早糾正,做到“治未病”;另一方面要及時找準病灶、檢視病因、深挖病根,做到“對癥下藥”。為更好發揮警示教育“藥效”,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聯動發力:

一是整合案例資源,提高警示教育的“精度”。目前,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將查辦的典型案件作為警示教育的“活教材”,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的做法已經成為常態。要在經常性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精準度,系統全面梳理本地、本系統的違紀違法案例,按照職務級別、行業領域等進行分類,建立案例庫。根據不同層級、不同領域、不同群體教育對象的特點,從案例庫中進行差異化篩選,杜絕“一鍋炒”“大呼隆”式警示教育,以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是加強協作配合,拓展警示教育的“深度”。警示教育絕對不能只靠紀檢監察機關“單打獨斗”,要以“一盤棋”工作思路,加強多方協同。充分發揮與組織部門、黨校、司法機關等協作配合教育機制,把警示教育和黨性教育、黨紀學習教育貫通起來。組織部門突出抓好對領導干部、年輕干部、新提任干部、關鍵崗位干部等重點對象的任職培訓、談心談話和家訪活動等;黨校根據黨的紀律要求、黨性修養等主題系統性定制課程,在課程中加入深度剖析案例背后的思想根源、制度漏洞等內容;聯合法院、檢察院等相關司法機關開設法律法規專題講座,等等。

三是依托媒體平臺,增強警示教育的“廣度”。充分發揮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作用。在地方主流報刊雜志及電視臺上開辟警示教育專欄,進行黨紀法規解讀、典型案例發布剖析等。善用新媒體傳播手段,通過新媒體平臺發布案件信息、做好以案釋紀釋法等;通過紀法微課堂、廉潔故事動漫等多種形式,便于廣大黨員、干部經常性接受教育;在關鍵節點推送警示教育信息、廉潔提醒、案例速報等。以生動形象、易于傳播的形式,進一步擴大警示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4 警示教育是一項系統性工作,如何強化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充分釋放標本兼治的綜合效應?

劉云娥:警示教育是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對于持續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有著重要作用。要以“全周期管理”理念謀劃警示教育,打通監督檢查、審查調查、整改治理、教育警示各個環節,形成環環相扣、貫通協同的工作機制,為加強黨的紀律建設注入更大動力。

堅持警示教育首先從政治上看,將其置于全面從嚴治黨和反腐敗斗爭中統籌考量,用“通篇文章”方式,更加突出系統的觀念,使嚴厲懲治、規范權力、教育引導緊密結合、協調聯動。要把握政治生態的區域性、領域性、階段性特點規律,剖析腐敗背后的體制機制弊端和監督管理短板,找準癥結切中要害,提煉系統治理指引,使警示教育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進治理貫通起來。

要構建內審外調、宣傳教育、以案促改等多主體同向發力、多環節同步推進模式,機制化、標準化配置到查辦案件工作中,以集群耦合思維貫通“查、改、治”,把“打贏攻堅戰”與“打掃戰場”“戰后重建”有機地協同起來,既警示黨員、干部引以為戒、醒悟知止,又向黨組織傳導一嚴到底的壓力,督促黨組織履行主體責任、從嚴管黨治黨,充分發揮“查處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綜合效應。比如,我們在修復凈化麗江政治生態過程中,在查辦案件之始,宣傳教育模塊就協同跟進,制作播出《清廉云南 路在腳下(麗江版)》,深入剖析系列案件暴露的制度機制“中梗阻”、政治生態“污染源”、廉政建設“風險點”,構建從案件查辦到促進治理的工作閉環,持續釋放“懲、治、防”一體發力的疊加效應。

李杰:警示教育是以案促改、以案促治的重要內容,與案件查辦、問題整改、系統治理緊密聯系、相互促進。持續深化以案促改,以案促治,要堅持統籌兼顧、整體推進,精準實施。

強化系統思維,發揮綜合效應。始終秉持系統施治、標本兼治的理念,堅持辦案、整改、治理貫通協同。聚焦移送司法機關、深化以案促改和開展廉政教育等關鍵環節,將以案促改貫穿審查調查、警示教育、整改整治全過程,深刻剖析案發單位在思想教育、監督制約、體制機制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精準施治。將促改促治相關措施串點成線,建立重大案件“四會一談”工作機制,即重大案件立案后組織案發單位召開以案促改促治動員會;案后召開紀檢監察建議送達會、警示教育大會、案件反思會和開展案發單位“一把手”談話監督,通過一系列促改促治“猛藥”“良方”,達到根除痼疾、正本清源的效果。

強化靶向思維,注重精準施策。紀檢監察建議是推進以案促改、以案促治的重要抓手。針對案件查辦中暴露出的問題進行充分研判、深入剖析,把問題找準找實,把原因分析透徹,形成兼具針對性、實效性及可操作性的紀檢監察建議,確保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健全完善紀檢監察建議立項、制發、送達、整改監督、評估以及結果運用等全流程工作機制,嚴格剛性約束,壓實整改責任。堅持全周期閉環管理,通過書面報告、現場督查、個別談話等方式,對建議落實情況進行跟蹤問效,建立問題整改臺賬,實行掛號銷賬管理,嚴防紀檢監察建議“走過場”。

強化目標思維,推動成果固化。警示教育重在警醒,貴在“常”“長”。要推動警示教育常態化、長效化,就是要推動黨員干部形成遵規守紀的高度自覺,真正把紀律規矩轉化為日常遵循。堅持“當下改”與“長久立”同步落實,通過深化標本兼治、舉一反三,督促職能部門履行監管職責,健全制度約束,有效防范風險,最大限度發揮查辦案件治本效能,形成靠制度管權、管事、管人的長效機制,真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