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中國館內中興通訊展出的低空經濟互動沙盤。本報記者 黃秋霞 攝
正在進行中的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國家綜合展中國館展區人頭攢動。紅黃輝映的背景下,館頂“中國”二字格外醒目。展館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共謀世界發展繁榮”主題詞開篇,總展覽面積1500平方米,由七個篇章組成,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主線,重點展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最新成果。
“1979到2023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8.9%,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3.0%的平均增速;2023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3萬億千瓦時,可再生能源發電新增裝機超過全球的一半。”一組組數據講述著中國經濟實現的跨越式發展、開創的高質量發展新局面。與之同步展示的一件件展品體現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顯著成就,涵蓋了經濟、科技、社會、生態、文化等多個領域:執行人類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任務的嫦娥六號探測器(1∶2模型)、可控核聚變大科學裝置“中國環流三號”、可到達萬米深海海底的“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1∶6模型)、鳳凰文化旅游磁浮列車模型、2024年巴黎奧運會女子拳擊54公斤級冠軍常園的金牌……
“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這些展品是我們國家全面深化改革,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注腳,展現出各行各業的新氣象,同時它們也在呼應著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現場工作人員走到一處玻璃展柜前停下說,除“大國重器”之外,還展出了最新的智能手機、智能手表等科技產品,促進生活品質更上臺階,還有如利用全息投影技術展示的“鼓樓—故宮—天壇”北京中軸線,悠久的歷史遺跡與科學技術交融,給人們帶來豐富的精神文化享受。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記者注意到,中國館設置了一些可以互動體驗的展品,讓參觀者在零距離的接觸和參與中,直觀感受中國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創新實踐。
“請幫我拿一個橙子、一個魔方”“請問你看到了什么”聽到現場工作人員的指令,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S使用靈活的手指完成了操作,并回答說“我看到一個展館里面有很多人”。眾多參觀者拿起手機拍照,并體驗與WalkerS對話的過程。據介紹,這款機器人搭載了41個高性能伺服關節以及多維力覺、多目立體視覺、全向聽覺和慣性、測距等全方位的感知系統,還配備了視覺定位導航、手眼協調操作、步態控制等技術,具有較高的自主運動和決策能力。目前,這款機器人已經進入多家汽車工廠實訓,可執行智能搬運、智能分揀、智能質檢等任務。
5G-A通感一體賦能智慧城市管理、無人機物流、無人機巡檢……中興通訊在展區內搭建了一個低空經濟互動沙盤,通過無人機模型、AR等,展示了該領域的核心商業場景應用。“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低空經濟以高科技為主導,實現數字技術與實體產業深度融合,預計將來可形成萬億級產業規模。”工作人員告訴記者,5G-A通感網絡技術是支撐低空經濟的數字基石,中興通訊在這一技術上持續創新,通過超級張角自發自收通感基站,以AI智算為基礎的感知目標精準識別等創新方案,使得無人機識別精度超過97%、飛鳥識別精度超過80%等,“中興通訊將以開放心態攜手全球合作伙伴,持續創新技術,實現更多價值”。
一路走一路看,一張張圖文從多個角度展現了我國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所取得的沉甸甸的成果:2023年中美雙邊貿易額達4.67萬億元;作為共建“一帶一路”的標志性品牌和旗艦項目,中歐班列成為貫通歐亞大陸的國際運輸大動脈;截至目前,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條目由190條縮減至27條;今年12月1日起對原產于同中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產品實行零關稅……一位參觀者對此深有體會:“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我們搭建合作平臺、創造發展機遇,充分彰顯出大國的開放包容和責任擔當。”
環顧中國館,展館整體通透,以開放的姿態向四面敞開,與其他國家館互相呼應。東方進博之約,共謀世界發展繁榮,中國式現代化在“四葉草”與世界雙向互動,共同奔赴共贏之約、發展之約、未來之約。(黃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