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系列解讀之一
破浪前行

發布時間:2024-12-14 08:17:03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管筱璞  薛鵬

12月13日,在江蘇省連云港港東方港務分公司碼頭,滾裝輪正在裝載2080輛汽車出口中東國家。臨近年末,連云港港滾裝生產按下“加速鍵”,一批又一批國產汽車陸續裝船。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近年來,從基礎零部件到整體系統的智能集成,人形機器人產業的多個賽道正在大灣區蓬勃發展。圖為近日,在帕西尼感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的實驗室,工作人員測試人形機器人TORA-ONE的手指抓握能力。 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總結2024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5年經濟工作,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把舵定向。

今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中國經濟表現如何?相關政策如何起到積極效應?實現既定目標的有利條件有哪些?如何堅定信心、破浪前行?記者采訪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長、研究員劉向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江宇。

在超大體量下保持較高增速,中國經濟總體平穩、穩中有進

記者:今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中國經濟今年的表現如何?

劉向東:這一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頂住壓力、克服困難,沉著應變、綜合施策,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持續增強,中國式現代化邁出新的堅實步伐。

面對經濟運行中的新情況新問題,黨中央在推動存量政策持續顯效的同時,及時出臺一攬子增量政策,加大財政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著力深化改革開放、擴大國內需求、優化經濟結構,為即將順利完成的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奠定堅實基礎。

前三季度,中國經濟總體平穩、穩中有進。2024年以來,中國經濟實現良好開局,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4.8%,二、三季度經濟增速承壓,部分宏觀指標表現好于預期,主要表現在:一是工業生產加快、服務業趨穩。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8%,較去年同期加快1.8個百分點。1至10月份,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5.0%。二是出口保持強勁、投資延續平穩、消費溫和復蘇。1至10月份,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36.02萬億元,同比增長5.2%;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6893家,同比增長11.8%,開放型經濟跨上新臺階。前10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4%,投資關鍵作用有效發揮。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8%,消費潛力持續釋放。三是就業形勢總體穩定,調查失業率有所下降。前三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達1049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同比下降0.2個百分點,就業大盤保持平穩。10月份,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0%,比上月下降0.1個百分點。

江宇:今年是“關鍵一年”,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即將順利完成。

總的來看,我國經濟的基本面是積極、健康的。從增長速度來看,在全球大型經濟體中,中國的經濟增速仍然保持前列。從結構來看,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改革開放持續深化,重點領域風險化解有序有效,民生保障扎實有力,中國式現代化邁出新的堅實步伐。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和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7.5%和9.1%,這表明經濟增長是伴隨著結構改善的。

在超大體量下保持較高增速,充分說明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韌性和潛力。對此,人民群眾也有切身體會,例如珠海航展上展示的“黑科技”,正是多年來實施自主創新戰略的成果。再比如,我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量再上新臺階,兩年時間翻了一番,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新能源汽車,這與我們堅持綠色發展戰略、發揮好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營造良好產業生態是分不開的。

加力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持續推動經濟回升向好

記者: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這一年,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中國式現代化邁出新的堅實步伐。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如何能塑造發展新優勢?

江宇:12月9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已經成為各地的高度共識和自覺行動,在各行各業不斷塑造著發展新優勢。今年以來,我國持續增強科技創新的支撐能力,積極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推動未來產業蓬勃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概念有效促進了投資,我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量首破1000萬輛、“東數西算”首條400G全光省際骨干網正式商用、6G端到端實驗平臺初步建成、已建成近萬家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等等。這些都為將來的經濟增長開辟了新空間。

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永遠不會消失,只要滿足新發展理念要求,經過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傳統產業依然可以成為朝陽產業。例如,傳統汽車產業通過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成為智能網聯汽車;通過數智化等新技術改造,我國傳統的紡織行業已經走向世界產業鏈的中高端,整體位居世界前列;一些鋼鐵企業采用先進環保技術,實現煤氣零放散、廢水零排放、固廢零出廠,全面應用“5G+工業互聯網技術”,大幅提高了企業運營效率、勞動效率、能源效率和質控精度。由此可見,沒有落后的產業,只有落后的技術。只要瞄準社會的真實需要,傳統工業依然有巨大的升級空間。

記者:一年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歷程很不平凡,成績令人鼓舞,特別是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一攬子增量政策,使社會信心有效提振,經濟明顯回升。相關政策如何起到積極效應?

劉向東:隨著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一攬子增量政策,各地積極行動、搶抓重點、主動作為,有效落實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包括落實好《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持續釋放消費和投資潛力;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用作資本金的領域、規模、比例,持續有力推進“十四五”規劃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實施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新機制,充分激發民間投資活力;進一步調整住房限購政策,扎實推進保交樓、消化存量商品房等重點工作,抓緊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在一攬子增量政策激勵下,社會信心有效提振,市場預期大幅改善,經濟明顯回升。社會信心和市場預期的好轉,將會促進經濟進入擴張性的良性循環,對經濟持續向好回升勢頭起到強化作用。

隨著新一輪超預期的更加積極的宏觀政策加快落地顯效,尤其是超長期國債、政府專項債等發行和使用進度加快,投資規模仍將持續擴大,商品和服務供給質量和水平持續提升,新型消費和服務消費加快成長,資本市場持續反彈,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經濟景氣水平有望逐步回升。中國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將得以鞏固,全年有望實現5%左右的增長目標,對世界經濟復蘇的拉動作用在增強,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望繼續保持在30%左右。

更多的國際機構和企業以實際行動表達對中國市場的長期看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上調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至5%。各方發展信心不斷恢復,社會預期持續改善,企業擴大投資和生產的意愿有所增強,居民消費意愿和能力也逐步提升。

中國經濟具有較強韌性且長期向好的趨勢不變

記者:中國經濟即將完成年度增長目標,有望保持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實現上述目標的有利條件有哪些?如何堅定信心、破浪前行?

江宇:當前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去年經濟總量已超過126萬億元,實現5%左右的增長目標,對我們這樣體量的經濟體來說已經是比較高的速度了。我們具備以下一系列有利條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這一制度既具有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一般功能,又有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不具備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保證,在關鍵時刻、重要節點,黨中央及時研判形勢、作出決策部署,確保我國經濟航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增強,成為經濟發展的第一驅動力。我國有14億多人口,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消費需求廣闊且增長潛力巨大,對自身發展和世界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

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我國產業體系配套完整,已建成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才優勢。我國是人才資源大國,高素質勞動者規模龐大。比如研發人員全時當量從2012年的324.7萬人上升到2022年的635.4萬人,目前已經穩居世界第一。

劉向東:2024年,中國經濟航船面對新的激流險灘,但中國經濟具有較強韌性且長期向好的趨勢不變。盡管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及市場廣闊、經濟韌性強、潛力大等有利條件并未改變,在新質生產力培育、產業改造升級、綠色低碳轉型、民生補短板等領域依然有廣闊發展空間。

隨著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確定的一系列改革舉措逐步落地見效,各地各部門將全面貫徹2025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和政策取向。針對需求不足的突出癥結,著力提振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針對制約發展的深層次障礙和外部挑戰,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充分激發社會的創新活力;針對產業轉型升級的瓶頸制約,推動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實現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新興產業培育發展的雙贏;針對企業經營中的關切訴求,加強政策支持和優化監管服務;針對重點領域風險隱患,持續用力推進風險處置;大力提升抓落實的效能,充分調動基層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這些舉措都將大幅提振信心、凝聚共識,對擴大國內需求、促進新動能成長壯大起到強有力的助推作用,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為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