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李蕓
圖為近日,云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紀委監委“民語背包隊”到獨龍江鄉獻九當村開展監督檢查,并向村民了解草果產業發展相關情況。孟繼歐 攝
圖為貢山縣獨龍江鄉孔當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全貌。周天強 攝
“再接再厲、奮發圖強,同心協力建設好家鄉、守護好邊疆,努力創造獨龍族更加美好的明天!”2019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云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群眾回信,祝賀獨龍族實現整族脫貧,并勉勵鄉親們為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繼續團結奮斗。
獨龍江鄉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是全國唯一的獨龍族聚居區,全鄉轄馬庫、巴坡、孔當、獻九當、龍元、迪政當6個行政村,依次以“一”字形縱向坐落在南北91公里的獨龍江畔,目前共有1166戶居民,總人口4249人,99%的人口是獨龍族。獨龍江鄉地處邊境,最高海拔4969米,山高谷深,溝壑縱橫,自然條件惡劣,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他們過著原始社會般的生活。在2014年4月高黎貢山獨龍江公路隧道貫通之前,每年有半年的時間大雪封山,一度是云南省乃至全國最貧窮落后的地區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和國家的政策支持下,經過干部群眾同心協力、共同奮斗,村民全部住進了新房,通信網絡全面覆蓋,特色產業遍地開花,曾經閉塞落后的貧困鄉2018年實現了整族脫貧的歷史“蝶變”。獨龍江鄉農民人均經濟純收入從2014年的2236元增長至2023年的18244元,鄉親們正在鄉村振興的幸福路上闊步前行。
特色產業多點開花,文旅融合多向發展,獨龍族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一場大雨過后,朝陽初升,空氣清新。紫紅色的果實生長在翠綠的疏林之下,味道香濃而辛烈。在孔當村的草果種植基地里,大片大片的草果采摘過后堆在地上,村民們三五成群,分工有序地進行草果豐收后的后續工作。草果是獨龍江鄉的特色產業,其藥食通用,功能多樣,銷量很好。每年10月中旬到12月中旬,是收購和銷售草果的黃金時節。
“我家種了40多畝草果,年收入約9萬多元。2015年起,我邀請其他村民一起管理草果地,年終再一起分紅。”巴坡村黨員、草果種植大戶王世榮說。如今,巴坡村家家都有草果地,2024年,種植面積達到了2.56萬畝。去年一年收入達277.35萬元,戶均2.5萬元,其中收入最高的超過了20萬元。
“草果,我們的幸福果。”獻九當村沿江草果林下,村民方新明蹲在地上,用手機拍下紅艷艷的草果,發到朋友圈。在他眼里,草果紅是最美的顏色。
截至目前,獨龍江鄉草果種植面積達到8.36萬畝,掛果面積3.2萬畝,產量2512噸,2023年全鄉草果收入達2000多萬元。如今,獨龍江鄉的草果產業已成為助農增收的主導產業。
除了草果,這幾年,獨龍江的重樓、獨龍蜂、獨龍牛、獨龍雞、羊肚菌、靈芝等特色種植養殖產業,也在全鄉遍地開花。迪政當村黨總支副書記龍德城介紹說,該村今年一共栽培了150多畝靈芝,靈芝收益達到70萬元以上。
巍巍的高黎貢山,悠悠的獨龍江峽,翡翠色的普卡旺河環繞村莊,森林覆蓋率達到了93%。近幾年,月亮瀑布、森林小鎮、生態漂流等項目吸引了大批游客。獨龍江鄉依托當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獨龍族特色文化資源,積極推動鄉村農文旅融合發展,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
普卡旺村小組率先成立了旅游專業合作社,由13戶本村村民和兩戶外來股東組成,開展鄉村旅游發展新探索。這個試點為提升當地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就業機會及創收等方面帶來成效。今年7月,迪政當村集體經濟民宿提升改造項目正式開工,該項目負責把13間集體民宿房屋外部整體翻修,內部重新布置水路、電路、網絡,將集體經濟賓館提升成為極具獨龍文化特色的中高端民宿。目前項目建設已經進入尾聲,預計今年12月底開門迎客。
截至目前,獨龍江鄉有民族文化旅游小鎮1個,龍元特色美食村、迪政當民俗特色旅游村等民族文化旅游特色村5個。據統計,今年獨龍江鄉旅游人次達3.58萬人次。在多點開花的特色產業發展體系下,獨龍江鄉人民的收入也實現了跨越式增長。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生活質量顯著提升,獨龍江鄉邁上高速發展“快車道”
今年是獨龍江公路隧道貫通10周年。現在,從縣城出發,途經800多個彎道,穿過一條6.6公里長的隧道,3個小時即可抵達獨龍江鄉。
高山深谷曾是壓在獨龍族群眾身上重重的枷鎖。以前每到冬季,長達半年的大雪封山讓獨龍江鄉成為與世隔絕的“孤島”。交通不便是當地居民出行、上學、就醫等方面的主要制約因素。
為徹底解決獨龍族群眾出行難的問題,國家總投資7.63億元,對里程79.98公里的獨龍江公路進行改建。這其中,包含一段長達6.6公里的隧道。最終,在克服高寒缺氧、地質復雜、有效施工期短、物資供應稀缺等困難后,公路隧道于2014年4月10日順利貫通,標志著獨龍族同胞祖祖輩輩大雪封山半年的歷史宣告結束。
“大動脈”打通之后,全鄉又修通了連接6個村委會、26個自然村的硬化路。2019年12月30日,怒江美麗公路(國道G219丙中洛至六庫段)全線正式通車運行,進入獨龍江鄉更加便捷。徒步、騎行、自駕、探險……全國各地游客絡繹不絕,獨龍江鄉的特色農產品也可以更快速地運出去。
依托獨龍江鄉35千伏聯網工程,當地順利投運了3個充電樁,鄉親們也用上了新能源汽車。楊時平是獨龍江鄉第一位新能源汽車車主,由于工作原因,他需要經常走訪入村。出發前,他總會先到鄉里的充電站,把新購置的新能源汽車電充滿。“吃個早餐的工夫,車上的電就已經充好了,一點兒也不耽誤工作。”在如此偏遠的鄉鎮能迅速便捷地找到新能源汽車充電樁,以前楊時平連想都不敢想。
現在,獨龍江鄉不僅實現所有村寨通車、通電、通電話、通廣播電視、通安全飲水,而且還是云南省第一個實現5G網絡覆蓋的鄉鎮,并且有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網點。
近年來,獨龍江鄉全面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新建了1060戶安居房及配套設施,完成了各村組路面硬化和各村排污溝、庭院整治、人畜飲水工程項目建設。獨龍族群眾告別了破爛狹小的木楞房,住上了干凈漂亮的安居房。
“以前我們的日子過得很艱難,住房、出行的條件都非常差。在黨的領導下,我們現在住上了漂亮的新房子,每天都穿著干凈的衣服,很感謝黨給我們獨龍族帶來了好日子。”迪政當村村民李文仕說。
從半年的大雪封山到全年暢通無阻,從狹小簡陋的木板房到干凈整潔的安居房,從封閉落后到產業多點開花……獨龍江鄉邁上了高速發展“快車道”。
學回信、聽黨話、跟黨走、感黨恩,黨建引領深入推進鄉村振興
今年36歲的高禮生是巴坡村拉王奪小組組長。高禮生以前長期在外打工,但村子里的點滴變化,他都看在眼里。2018年,高禮生選擇回到了家鄉,并向巴坡村黨支部提出了入黨申請:“沒有黨,就沒有獨龍江的今天。我想成為一名黨員,和大家一起把村里建設得更好。”
如今,獨龍江鄉的黨員隊伍不斷壯大,黨組織的凝聚力不斷增強。目前,獨龍江鄉黨員數量已經從2017年底的362名發展到2024年11月的500名。獨龍江鄉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網格為載體,以服務群眾為宗旨,將黨建與基層治理協同推進。全鄉成立三級網格共54個,設96名網格員,落實“鄉黨委—村級黨組織—村民小組黨支部—黨員中心戶”4級網格體系。
群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子強不強,關鍵看“頭羊”。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進程中,獨龍江鄉采取“黨建+”的模式,常態化開展“學回信、聽黨話、跟黨走、感黨恩”和“民族團結進步”主題教育活動,通過以村級黨組織牽頭負責開展,用政策支持等方式,重點扶持一批在產業發展上帶動示范作用強的黨員,讓黨員成為發展產業的“領頭雁”,帶動群眾發展特色產業,推進鄉村治理。
“說給群眾百遍,不如做上一遍。”獨龍江鄉黨委書記余金成介紹,在推進脫貧攻堅工作中,全鄉黨委班子成員每2人掛包一個村,每個鄉干部都要負責1個村民小組,深入一線,帶頭示范。獨龍江鄉還精選了23名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和9名行業扶貧工作隊員,在各村先行先試,形成了蔬菜種植、重樓種植等示范點,示范田、示范客棧的成功有效提升了村民們種植新產品、開辟新領域的信心和勇氣。
同時,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獨龍江鄉深入推進基層黨建整鄉示范創建工作,圍繞守土固邊工作,打造馬庫村“邊疆黨建(國門黨建)”示范點,組建完成馬庫護村隊、黨員志愿服務隊、文體隊三支隊伍,協同村“兩委”和村務監督委員會、邊境派出所開展村組治安管理、巡邊護邊、志愿服務等工作,及時關注并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期盼已久的確權證終于拿到了!”獨龍江鄉孔當村魯臘小組村民魯大哥捧著新換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證反復翻看,紅彤彤的證件映紅了笑臉。今年5月,貢山縣紀委監委在整治民生領域突出問題“惠民行動”中,通過聯動多部門會商、制發紀檢監察建議書的方式,幫助獨龍江鄉22戶農戶解決了積壓3年之久的確權證“換證難”問題。
近年來,貢山縣紀檢監察機關緊緊圍繞糾治鄉村振興中的突出問題,開展“蹲點式”監督,扎實開展鄉村振興領域腐敗和不正之風專項整治行動,切實解決村集體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過程中的難點堵點問題。縣紀委監委在全縣范圍內開展“監督為民、監督促治”專項行動,聚焦農民專業合作社領域存在組織管理不規范、監管不到位等突出問題,揪出了一批群眾身邊的“蠅貪蟻腐”。
青山巍巍,綠水潺潺。獨龍江兩岸,一座座錯落有致的獨龍族民居,與藍天白云、獨龍江碧波交織成一幅綠水青山美麗新畫卷。(通訊員 和冬晴 李光梅 施曉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