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13日簽署主席令,授予王永志、王振義、李振聲等15人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其中王小謨被追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王小謨是我國著名雷達專家、預警機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終其一生為祖國國防事業打造“千里眼”,堅守一生為國家“站崗放哨”。廣大青年干部當循“楷模榮光”, 凝聚“奮進之力”,在新時代新征程續寫不負黨和人民的青春答卷。
循“愿得此身長報國”的赤子榮光,聚“許國不復為身謀”的信仰之力,在“與黨同心、矢志不渝”中續寫“忠誠答卷”。王小謨說:“中國夢,往大了說是國家強盛、民族復興,在我這里,就是要把中國的預警機做到最好,做到卓越。”從20世紀60年代,面對我國電子工業水平整體不高,迫切需要研制出自己的雷達裝備部隊的嚴峻形勢,到200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閱兵式上,中國預警機第一次在世界面前公開亮相,再到臨終前,他剛剛化療結束,就直奔會場闡述預警機總體關鍵技術……50余年如一日的堅守,他始終踐行“一定要做出世界一流的雷達,為國爭光”的赤子初心。廣大青年干部要以王小謨院士為榜樣,始終把個人的“小我”融入民族復興的“大我”,不斷堅定信念信心、筑牢信仰根基、補足“精神之鈣”,始終把對黨忠誠作為首要政治原則、政治本色、政治品質,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砥礪對黨忠誠的赤膽忠心,用實際行動踐行好“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錚錚誓言。
循“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奮斗榮光,聚“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拼搏之力,在“篳路藍縷,櫛風沐雨”中續寫“實干答卷”。住在四面透風的油氈茅棚里,交通不便、食物匱乏……而就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1972年,王小謨被任命為總設計師,主持研制首部國產三坐標雷達。經過十余年的大膽創新、潛心研制,歷經無數次試驗失敗的至暗時刻,1984年,我國第一部集成化、數字化、自動化的三坐標雷達在貴州山溝中成功問世!2022年,已經83歲高齡的王小謨依舊奮戰在一線,瞄準攻關網絡信息體系建設的機遇與挑戰。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廣大青年干部要賡續王小謨院士的拼搏精神,勇于接過時代的接力棒,埋頭苦干、擔當作為,爭做新時代“負重前行的人”。多到改革發展最前沿“摸爬滾打”,敢“過險灘”“涉深水”,敢接“燙手的山芋”、敢當“熱鍋上的螞蟻”、敢啃“最硬的骨頭”,用青年干部的“負重前行”換國家事業發展的“行穩致遠”。
循“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奉獻榮光,聚“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奉獻之力,在“熒燭末光,增輝日月”中續寫“為民答卷”。2013年,王小謨從500萬元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中拿出450萬元,又多方籌集2000萬元,設立了雷達創新獎勵基金,用于獎勵在雷達和預警探測技術領域作出貢獻的年輕人。并牽頭編寫的《雷達技術叢書》,影響了幾代雷達人的成長。“甘為人梯、獎掖后學”,在他的言傳身教下,一批年輕人陸續成長為獨當一面的領軍人才,為我國預警機事業積蓄了發展后勁。面對新時代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廣大青年干部要涵養“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浸染“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土氣”,常走“鄉間路”、常敲“百姓門”,與人民群眾“面對面”交流、“零距離”溝通,真正把情況摸得清、問題找得準,以“念茲在茲、枝葉關情”的奉獻姿態和“落地生花、可及可感”的為民舉措贏得群眾的“鮮花掌聲”。(云南省普洱市紀委監委 周廉欽 龔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