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中央區域協調發展領導小組要加強統籌協調和督促指導,中央有關部門要主動作為、加大支持力度,沿黃各省區黨委和政府要擔起主體責任,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齊心協力唱好新時代‘黃河大合唱’,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廣大黨員干部當以黃河為師,將“黃河精神”深植于心,于黃河的滾滾波濤聲中鑄牢奮斗之“魂”、智慧之“魂”、團結之“魂”,以滿腔熱忱奏響新時代“黃河韻”。
譜寫“事必有志而后可成,志必加厲而后不怠”的永不言敗“曲”,鑄牢奮斗之“魂”。黃河,從青藏高原出發,跨越崇山峻嶺,流經廣袤平原,穿越幽深峽谷,越過高山丘陵,宛如一部厚重的史詩,繪就了中華民族堅毅不屈、百折不撓的形象。盡管路途充滿挑戰,但她永不停歇,始終堅韌不拔,永不言敗。黃河的永恒奔騰,猶如一闕黃鐘大呂的贊歌,映射出中華文明光輝璀璨的歷史,也喚醒我們內心深處的執著和追求。黃河孕育的黃土高坡,鍛造了堅韌不拔的黃河精神,激勵我們勇往直前。從南泥灣的艱苦斗爭,到三五九旅的開拓傳奇,再到紅旗渠的人間奇跡,以及蘭考大地的焦裕祿精神,每一處都鐫刻著黃河情懷中的自強不息和奮斗拼搏。新時代的黨員干部,在工作中應展現出敢于擔當、一往無前的無畏氣概,做到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沖鋒陷陣,舍生忘死。
定準“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勇于探索“調”,鑄牢智慧之“魂”。站在壺口瀑布前,我們被那如同萬馬奔騰、雷聲轟鳴的壯麗景象深深地震撼,這是黃河力量的直觀展現,也是我們心中永遠不滅的黃河精神象征。從大禹治水的古老傳說,到今日小浪底水利樞紐的人間奇跡,黃河見證了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毛主席曾誓言:“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這一豪邁號召,至今仍激勵著我們尊重自然、勇于創新的實踐。黃河治理的每一步,都是對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黃河精神的最好詮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任何畏懼不前、逃避責任的想法和行為都是不可取的,每一個黨員干部都應該積極弘揚“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精神,在困難與挑戰面前始終保持戰斗意志,勇往直前,開拓進取。
奏響“須識成城惟眾志,稱雄不獨恃群山”的攜手共進“樂”,鑄牢團結之“魂”。黃河,素有“四瀆之宗”的美譽,其水含沙,見證了歲月的滄桑,蘊含著歷史的厚重。這里是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交織的寶地、中原文化與草原文化的匯聚之處,共同鑄造了中華民族“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精神品質。黃河文化中蘊含的開放與包容,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黃河兒女攜手奮進。從黃土高原的綠化,到黃河水質的改善,再到防洪減災能力的提升,每一項成就都是黃河情懷中追求和諧、共謀發展的生動寫照。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格局宏大者多坦蕩,心系人民,便能無所不容;格局狹小者常憂慮,自私自利,必然錙銖必較。黨員干部要始終做到手握大局之棋、腦記干事之賬、心有成事之圖,胸懷大格局方能決勝于千里之外。(云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委巡察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陽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