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共產黨員廉潔故事 | 我穿得不好正是為了大多數人穿得好

發布時間:2024-03-29 19:29:43   來源:云南省紀委省監委網站 省委黨史研究室

開欄語:為縱深推進清廉云南建設,即日起,省紀委監委宣傳部、省委黨史研究室聯合開設“共產黨員廉潔故事”學習專欄,在“清風云南”微信公眾號、省紀委監委網站推出革命先輩、時代楷模等勤廉典型事跡,深挖本土元素講好廉潔故事,引導全省黨員、干部賡續紅色血脈、傳承廉潔基因,營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會清朗”的濃厚氛圍。

王德三,原名王懋廷,1898年8月生,云南省祥云縣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學,不久加入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秋,受中共北方區委委派,到陜北建立黨的組織。1927年2月,回云南工作,歷任中共云南特別委員會書記、中共云南臨時省委書記、中共云南省委書記等職。

1926年在黃埔軍校任政治教官時的王德三。

我穿得不好正是為了大多數人穿得好

“我這‘土撥鼠’的生活,有一套八團花的馬褂衫子已很夠臭架的老爺氣派了,要知道‘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我穿得不好正是為了大多數人穿得好……”這是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任書記王德三生前從事地下革命工作時常說的話。

出身于耕讀世家的王德三,一直都保持著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讀書時,他總是穿著粗衣布服,甚至土布做的汗衫,襪子也是家里寄來的。在云南領導革命工作時,他經常穿一件黑色棉衣,窄小而單薄,衣服上還打了好幾個補丁。還有一件白土布做的“二馬車”大襟衣裳,不長不短恰及膝蓋,上面的補丁大大小小幾十個。每次到迤南視察工作,穿上這件衣服,不需要怎么喬裝打扮,和普通的農民沒有什么區別。這件衣服每次清洗時,放進水里足有十來斤,要絞干晾曬,費盡力氣才行。在城市工作時,他唯一的穿著是一件褪色的粗毛呢長衫,一件八團花馬褂,一頂變了色的洋氈帽,一雙普通的布鞋。這樣在王德三看來“已很夠臭架的老爺氣派了”的裝扮,其實和一個貧困的普通市民也沒有什么兩樣。這幾件衣服幾乎是王德三所有的衣物,也是他從事地下工作僅有的“化裝品”。

1928年,王德三參加中共六大時在莫斯科縫制的外衣。

王德三也有“氣派衣服”。那是他作為唯一的云南代表到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時,在蘇聯縫制的白帆布西服,因為是帆布料,衣服也是顯得皺皺巴巴的,這件衣服與其他衣服唯一的區別就是沒有補丁。即使是這樣,從蘇聯回來后,王德三仍舍不得穿這件白帆布西服。

王德三不是沒有錢置辦衣物,他把自己任職結余的薪金和多年的積蓄全部交給黨組織作為活動經費了。

1930年,白色恐怖日益嚴重,反動派出重金4萬大洋懸賞捉拿時任中共云南省委書記的王德三。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中,一位同志看他的衣服太少,建議王德三利用工作經費多購置一點衣物,以便經常更換,躲避特務的追捕。王德三馬上怒形于色,嚴肅地批評說:“組織上的錢,是用來搞工作的,我怎么能隨便挪作他用,為自己添置衣服!對不起組織的事我決不能做!”從轉入地下斗爭后,王德三就沒有添置過一件衣服,也沒有穿過一件平平整整的衣服。

1930年11月,由于叛徒出賣,王德三被捕。貪婪的敵人以為可以從這位省委書記身上狠狠撈一筆油水,但令他們意想不到的是,這位共產黨的堂堂省委書記,竟然身無分文,就連身上穿的也是一件補疤疊補疤的衣服。1930年12月31日,王德三在昆明從容就義,身上穿的仍是那件補滿了補丁的“二馬車”大襟衣裳。

“我穿得不好正是為了大多數人穿得好”。如今早已是“大多數人穿得好”的時代,時空雖然轉換,但王德三那種在艱苦的條件下,始終保持艱苦樸素、清正廉潔、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仰。(作者 呂海飛 || 設計  吳劉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