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個舊市紀委監委成立專項監督檢查組,緊盯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使用等情況,下沉田間地頭開展一線監督。圖為近日,該市紀檢監察干部在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了解有關情況。陳玉者 攝
近日,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紀委監委工作人員再次來到個舊市大屯街道樓坊寨社區高標準農田項目區,當地農民正在平整的土地上澆水灌溉、除蟲護理,田地上一片春耕忙碌景象。
這樣的變化,還要從該州紀檢監察機關護航高標準農田建設行動開始說起。此前,個舊市紀委監委收到審計部門移送的一條線索,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某標段地力培肥項目專項資金發放名冊,人員簽名高度相似,市紀委監委隨即進行核查。
隨著調查的深入,一起不法商人伙同公職人員套取高標準農田建設地力培肥項目專項資金的案件浮出水面。經查,商人許某聯合社區和村組干部虛假編造農戶領取地力培肥名冊,共套取地力培肥項目專項資金139.7萬元。最終,與此案相關聯的8名黨員干部均受到懲處。
“高標準農田建設領域項目多、資金量大、涉及行業部門多、腐敗問題易發高發。”紅河州紀委監委相關負責同志介紹。結合審計機關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工作專項審計調查中發現的突出問題,去年以來,紅河州紀委監委部署在全州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領域問題線索查處專項行動,推動審計、公安、農業農村等多部門貫通協同,深挖徹查審計發現問題背后的監管不力、失職瀆職、隱形腐敗等問題;聯動公安機關嚴厲打擊圍標串標、套取騙取資金等違法犯罪行為;督促農業農村等行業主管部門有針對性建立完善制度規定。
專項行動開展以來,紅河州紀檢監察機關對2019年以來涉及高標準農田建設領域的問題線索進行大起底大排查,緊盯項目選址、招投標、項目實施、工程結算等整套流程,前后延伸整個鏈條,共處置問題線索66件,立案51人,留置15人,移送司法機關8人。
紅河州紀委監委從案件中分析發案原因,查找監管漏洞和薄弱環節,向發案單位制發紀檢監察建議,深化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全鏈條、各環節護航高標準農田建設。
項目選址,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第一步。“過去,農業農村部門在選址時,難以全面掌握其他部門的信息,造成‘重復選址、重疊選址’,致使部分農田出現‘非糧化、非農化’,還有占用林地等問題。”紅河州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林增偉介紹。紅河州紀委監委督促州農業農村局牽頭制定州縣兩級高標準農田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加強項目選址、初設評審批復、項目竣工驗收等環節的審查和監管,明確各環節工作人員的工作要點,同時加強不同部門基層工作人員之間的協調聯動。
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地力培肥是讓“糧田”變“良田”的關鍵環節。個舊市紀委監委督促市農業農村局探索有機肥發放“四到場”機制,其中一個就是“監督單位工作人員必須到場”,并在發放名冊上簽字。同時,市紀委監委和農業農村部門按照發放名冊隨機抽取農戶調查,對賬目不清、數額不符等問題及時查清查實,把監督貫穿到地力培肥項目實施全過程。
“審計報告中有6個案例都提到了資金損失,縣農科局管理人員失職導致小皮甲水溝工程質量不達標、經濟損失131萬余元,工作人員監督管理不到位導致施工單位騙取地力培肥專項資金330余萬元,監督不到位導致施工單位偷工減料、涉及工程款63萬余元。這些問題,金額都不小,農科局作為主管部門,在整改上不能大意。”近期,元陽縣紀委監委與縣農科局在會商會上達成共識,由縣農科局領導牽頭,組建資金追繳工作組,排查梳理出資金問題涉及的企業,及時追繳資金,挽回損失。
紅河州紀委監委緊盯套取、滯留、出借、挪用、多付項目資金等審計發現問題整改,一方面聯合審計機關對各縣(市)審計整改情況開展督查,督促有關企業通過上交違法所得、返工修復、改造提升等方式主動整改,另一方面督促公安機關依規依紀依法追繳違紀違法資金。截至目前,共追回違紀違法資金9074.98萬元。
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完成以后,加強后期管理維護,也是發揮項目效益的長遠之舉。彌勒市紀委監委在監督檢查中發現新哨鎮某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堆放建筑垃圾、耕地上建養雞大棚等問題,督促新哨鎮政府積極推動整改,并對轄區所有高標準農田的驗收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初次驗收不合格的地塊進行二次清理,確保達到耕種要求。
對監督檢查中發現的“重建設、輕管護”問題,紅河州紀委監委督促州農業農村局制定建后管護指導意見,建立縣、鄉、村及經營主體三級責任管護體系,指導瀘西縣探索試行“工程質量缺陷責任保險”,有效解決工程設施后期維護、保養不及時的問題。通過以專項整治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領域系統治理,紅河州紀委監委推動建立完善制度機制49項,“查改治”成效進一步彰顯,真正讓群眾滿意、長期受益。(蘇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