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來,我省認真貫徹落實二十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部署,緊盯損害營商環境突出問題,扎實開展專項整治,督促各被監督單位種好“責任田”,持續發力推動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助力全省營商環境建設持續向好。
全省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緊盯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圍繞依法履職、辦事效率、工作作風等內容,對影響營商環境的“不作為、亂作為”問題開展專項整治,嚴肅查處向企業索要好處、收受錢物等吃拿卡要問題,促進政商交往更加向“清”“親”方向發展。
同時,深化推進清廉云南建設優化營商環境“暖心行動”,堅持開門搞監督,深入一線,面對面聽取企業意見、受理反映,對反映的問題、提出的意見建議認真研判分析,重點問題持續跟蹤、解決處置和溝通反饋。同時,結合查處的違紀問題開展警示教育,持續釋放對破壞營商環境的違紀違法行為“零容忍”信號,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積極熱情、干勁十足、傾注心力助推企業發展,破除民營企業發展的各種障礙,使各項惠及經濟發展的政策落地見效。
臨滄市鳳慶縣選派作風護航員和法治護航員定期到企業走訪,了解各部門服務企業情況及企業需求,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構建親清政商關系,護航企業健康成長。
圖為作風護航員(紀檢監察干部)到某建筑工程有限責任公司走訪。通訊員 楊成菊
為營商環境裝上“廉引擎”
一城春風,半城紫嫣。
“太方便了,休息日也能辦證!”商人樓先生周六到昆明市五華區辦完營業證時這樣說。這對長期在外奔波的他來說,節約了時間。他說,以前辦證比較復雜,需要提供各種材料,遇到周末還要等兩天才能辦,現在周末能辦事,太方便了。
像樓先生這樣來云南投資的客商,已經切身感受到當地各種政策的利好和營商環境發生的變化。這也是昆明市五華區打通提高營商服務質量“最后一公里”的生動體現。該區政務服務管理局積極落實主責主業,為企業和群眾提供便捷、高效、全時段、全方位的政務服務。
為更好地服務企業和群眾,昆明市五華區打破政務服務傳統時段,在深化政務服務“中午不打烊”服務模式的基礎上,在全省首家推行政務服務“周三夜市”及“周六晨辦”工作機制,為轄區群眾和企業提供各種錯時服務。
“涉及33個部門的776個服務事項。”開展政務服務“周三夜市”及“周六晨辦”工作,意味著要改變33個部門原有的辦事流程。在人、財、物等編制緊張的情況下,昆明市五華區合理統籌安排,科學合理調配,在高壓之下,順利完成這次“試航”。
“最終目的就是要創造更優質的營商環境。”昆明市五華區政務服務管理局負責人表示,為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服務企業的質量,駐區政府紀檢監察組堅持常規監督與專題監督相結合,著力對窗口服務進行監督,有效打通服務企業和群眾的“堵點”和“梗點”。
該紀檢監察組利用重要節點和時間點,采取明察暗訪形式,及時了解并掌握窗口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和工作效率。當然,政務服務管理部門也不避諱監督檢查,主動邀請紀檢監察組全程參與,旨在提高服務質量、減少各類投訴。駐區政府紀檢監察組把“解決問題”作為監督檢查的出發點,力促解決在監督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和難點。
堅持“實”字托底求成效,始終把求實求效作為抓工作謀發展的落腳點。
“雙塔片區KCXS2023-7號地塊的成交,為2024年土地拍賣帶來了‘開門紅’。”這是日前昆明市西山區紀委監委在回訪該區城市更新改造局時得到的回答。
在本次交易中,駐區住建局紀檢監察組開展“嵌入式+全程式”監督,明確和細化各方責任,建立監督清單,排查風險隱患,激發了土地市場活力。
2023年,昆明市西山區以清廉云南建設優化營商環境“暖心行動”為抓手,搭建“1+6+8+10+N”聯動監督機制,對全區資源配置、行政審批事項辦理、資金補貼等服務企業重點環節開展監督檢查,圍繞事前、事中、事后建設開展全方位監督,構建“親而有度”“清而有為”的親清政商關系。
“下沉一線‘聽’、走訪一線‘談’、上下聯動‘對’。”昆明市西山區紀委監委負責人說,去年全區緊盯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共梳理出12個重點項目,紀檢監察機關嚴肅查處經濟建設、項目引進、政商交往等方面存在的違紀違法問題50個,處置損害營商環境問題線索31件,立案26件,給予黨紀政務處分16人,有力清除阻礙營商環境優化的“絆腳石”。
“要留得下穩得住。”據了解,昆明市為了讓重點招商引資項目順利落地,市紀委監委把專項監督與常態監督有機結合,以“暖心行動”硬舉措提升營商環境軟實力,深挖“小線索”背后的大問題、“小反映”背后的大背景,強化源頭治理、綜合治理、系統治理,實現查、改、治貫通融合,為昆明營商環境裝上“廉引擎”。
助推創業“軟環境”提升
四月芳菲,烏蒙勃發。
在擁有百萬人口的昭通鎮雄,全縣以勞務輸出實現增收致富的“打工經濟”,僅在2023年就達271億元。
但當地政府并不滿足于這樣的成績,而是瞄準人力資源優勢,積極打造產業興、政策優、要素活的返鄉創業就業平臺,該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先后到浙江、廣東、福建等地,尋找多年在外從業的五金工、縫紉工、水晶工等20萬鎮雄籍技能人才,推進返鄉創業。
其中就有2016年大學畢業的朱邦,他返鄉后成立鎮雄工作無憂人力資源公司,先后開發了“西南招聘網”“蜂鳥零工”線上服務平臺,申請了4個計算機軟件著作權證書,建設運營2個標準化零工市場,目前公司業務覆蓋5個縣區,就業合作區域含上海、福建、浙江、江蘇等地,累計服務求職人員10余萬人次,企業年營收達700余萬元。
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不僅帶動了勞動密集型企業“組團式”返鄉創業,也直接推動了人力資源行業創業的熱潮,這離不開紀檢監察機關的助推。鎮雄縣紀委監委綜合運用“室組地”聯動協作機制,緊盯審批權限不規范、工作作風不扎實、政商關系不清爽、首問首辦責任落實不到位等問題,推動職能部門履職盡責、激勵黨員干部擔當作為,助力提升回鄉創業“軟環境”。
為了讓回鄉的游子安心立業,該縣紀委監委綜合研判營商環境形勢后,全面梳理33家縣直部門職能職責、政務服務、行政審批、業務流程等方面內容,匯總制定960項政務服務、重點審批事項清單。把監督聚焦到公職人員在政務服務、公共資源交易、招商引資、行政執法、政商關系等關鍵環節中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假作為等問題上,讓監督提質增效。
目前,全縣共回引1.48萬家創業主體回鄉經商,帶動2.05萬人就近就業,有力促進了“打工經濟”向“創業經濟”轉型驅動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這為農村勞動力從“向外輸”到“往回引”起到了助推作用,幫助3.53萬人在家門口創業、在家門口就業、在家門口致富,也為全省打造了人力資源創業“樣板”。
營商環境好不好,經營主體最有發言權。
“綜合接件窗口由原來的117個減少到63個,節約率46.15%,行政成本大幅降低,企業和群眾辦事更加便捷。”在昭通城北的“市民之家”,昭陽區政務服務管理局將原來“擺攤設窗”的受理模式改成“一窗受理”,實現“受”“辦”分離,有效解決了各部門窗口忙閑不均、階段性辦件擁擠等問題。
昭陽區紀委監委聚焦政務服務“放管服”改革,以作風革命、效能革命專項監督為切入點,采取“點穴式”“體驗式”等監督方式直插一線,直奔便民服務大廳各個重要“點位”,聚焦群眾投訴件、信訪舉報件處置情況等展開監督檢查,壓實黨組主體責任,抓住監督的“牛鼻子”,實現了全程全域監督。
“破除傳統‘自接自審’模式可能存在的隱性壁壘。”該區政務服務管理局負責人介紹,“一窗受理”運行近半年,共受理辦件1.5744萬余件,完成物料流轉4936次,統一出件1.3124萬余件,政務服務平臺好評率達100%,已為多家重點企業提供專業服務220余次,項目審批時限大幅縮減。
護航全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蒼山有情,大理有約。
“一街趕千年,千年趕一街。”大理三月街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民族傳統盛會,也是云南最為古老而繁榮的貿易集市。
在三月街集市,當地市場監督管理局執法人員正對各個領域開展巡查,查看食品生產日期、保質期和標價等情況。當好營商環境“店小二”,為節日營造祥和氣氛,大理州紀委監委靶向發力,督促相關部門深入一線走訪,為商家紓困解難。針對走訪過程中商家反映的急難愁盼問題,以“問題”為工作“著力點”,開展全覆蓋、全過程跟進監督,以監督倒逼責任上肩、作風轉變,破除企業發展“中梗阻”。
這是大理州把優化營商環境的理念和措施根植于心、落實于行的縮影。
一直以來,大理州紀委監委聚焦惠企政策落實、政務服務、執法監管、政商關系等關鍵點,圍繞招商引資、項目落地、營商環境、歷史遺留問題化解、作風整治等方面,主動靠前監督、下沉監督、精準監督,并建立監督清單,切實發揮監督保障執行、促進完善發展作用,持續推動營商環境優化升級,護航全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不僅如此,該州紀檢監察機關還以作風建設為突破口,向影響營商環境優化的各類作風問題“亮劍”,大力整治政令不暢、推諉扯皮、執法不公、漠視群眾訴求等行為,通過曝光、剖析、追責等手段,不斷促進作風轉變、效能提升。
營商環境是經營主體生存發展的土壤,優化營商環境是培育和激發經營主體活力的關鍵之舉。
“目前,投資4.2億元的萬硐山露天采場采剝設備大型化一期項目、投資3500萬元的新建地面混裝炸藥制備站項目、新建110千伏輸變電項目等已完成……”鶴慶縣北衙片區多金屬循環利用百億元綠色產業園建設捷報頻傳。
鶴慶縣紀委監委對涉及重大工業項目、招商引資的重要事項和在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難,提出措施、限時解決、重點督辦,打出“駐企蹲點”、專項整治、以案促改等監督“組合拳”,鶴慶產業園區加速要素保障,成為大理州工業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在紀檢監察機關的監督推動下,彌渡縣采取領導包抓、專班推進的方式,加大園區內項目落地必要的土地、林地等生產要素保障,已完成簽約項目62個,落地產業園區35個;賓川縣通過提升營商環境“軟實力”,強化對企業的指導幫助,逐步形成“引得來”的比較優勢、“落得下”的承載能力、“建得快”的推進機制、“長得大”的發展沃土……
大理州圍繞建強產業鏈、供應鏈、物流鏈、創新鏈,著力把產業園區打造成地域經濟發展高地,促進產業集群集約集聚發展。2023年以來,全州持續推進園區水、電、氣、路、通信等配套設施建設,各園區承載能力不斷增強,全州6個園區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636.5億元,在建項目153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7.5億元,同比增長65.1%,跑出了園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鮮明提出“六個堅持”的重大要求,科學回答了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進一步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各地要以營商環境之“優”,謀高質量發展之“進”,一以貫之抓好黨中央政策舉措的貫徹落實,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為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作出云南貢獻。同時,要將“清廉企業”建設與產業項目建設、改善營商環境、鍛造清正干部隊伍等工作相結合,從群眾的期盼中,找準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辦成一些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讓“云南營商環境”的招牌底色更亮、成色更足。(汪波 陳艷坤 李雅靜 陸友維 唐祿忠 李靜 楊自堅 冉家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