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由省紀委監委主辦、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紀委監委承辦的第十三期省紀檢監察特色文化走廊開展。本期文化走廊以“凝心鑄魂·廉美德宏”為主題,設置綠色生態美、文化多樣美、民族團結美、開放包容美、社會和諧美、清正廉潔美6個展區,以及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5個世居少數民族等展廳,展出攝影、書法、繪畫、剪紙以及文物、樂器、服飾等525幅(件)作品,全方位、多維度展示德宏綠色生態、文化建設、民族團結、對外開放、社會治理以及黨風廉政建設的新成效。現將11個篇章連載刊發,敬請關注。
第九篇章 阿昌族展廳
阿昌族是人口較少民族,主要居住在德宏州的芒市、隴川縣、梁河縣,保山市的騰沖市、龍陵縣和大理州的云龍縣等地。全國僅有的3個阿昌族鄉均在德宏州,德宏州阿昌族人口3.12萬,約占全州總人口的2.36%,占全國同一民族人口的85%以上。阿昌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無文字,口頭文學豐富,對歌生動活潑,民族服飾精美。
阿昌族展廳
阿露窩羅節
阿露窩羅節是阿昌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是阿昌族人民在遷徙、狩獵、農耕和手工勞動等歷史長河中形成的,涵蓋歷史、民俗、藝術等重要文化信息的傳統文化活動。“阿露”和“窩羅”是根據兩個傳說故事形成的兩個節日,1993年,德宏州第九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正式將兩個節日統一為“阿露窩羅節”,并將節日定在每年3月20日左右舉辦,為期兩天。
阿昌族服飾
阿昌族男性的傳統服飾是黑色或深藍色的長袍和短褲,頭戴白色的斗笠或黑色的帽子。女性的傳統服飾則是彩色的長袍和短裙,頭戴花環或銀飾,身上還佩戴著各種金銀首飾。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
阿昌族展廳展出的戶撒刀(模具)
阿昌族制造刀劍技藝高超,所鑄的阿昌刀也叫戶撒刀,因產于阿昌族聚居的隴川縣戶撒鄉而得名,品種繁多且極富民族特色,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2006年,阿昌族戶撒刀鍛造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阿昌族展廳展出的鐃鈸(樂器)
鐃鈸是一對金屬圓片,中間凸起,各有一條鈸巾系在中央。鐃鈸的基本演奏法是用力對擊,可以通過微妙的手法奏出不同的音響。鐃與鈸原為兩種不同的樂器,鐃的碗部較小,發音較響亮,余音較長;鈸的碗部較大,發音較渾厚,余音較短。鐃與鈸混用敲擊能發出奇妙動聽的聲音,后混而用之并稱為鐃鈸。
阿昌族展廳展出的牛角號(樂器)
牛角號是阿昌族的傳統樂器,用黃牛角或水牛角制作,規格大小不等,一般全長40厘米至70厘米。吹奏時,音色低沉、深厚,音量較洪大。
阿昌族展廳展出的阿昌族藤編帽
過手米線
過手米線源于隴川縣戶撒阿昌族鄉,因其吃時需先取一團米線置于手心,將拌料放在米線上用手將加了拌料的米線送入口中食用,故而得名過手米線,又被人們稱為“掌心里的美食”。過手米線是戶撒阿昌族人智慧的結晶,是他們在生產生活中創造出的原生態綠色美食。(段自芬 楊正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