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市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柯渡鎮的紅軍長征柯渡紀念館里,陳列著一個外形精巧、銹跡斑斑的八音鐘,這個小小的“鎮館之寶”見證了紅軍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嚴明紀律。
位于昆明市尋甸縣柯渡鎮的紅軍長征柯渡紀念館
金沙江畔的八音鐘
1935年4月30日,柯渡野山茶、板栗花開遍山嶺。中央紅軍長征路經這里,中革軍委總部駐扎在柯渡壩子里的丹桂村。紅軍的到來,與其他軍隊明顯不同,沒有出現之前老百姓經常見到的“兵過村敗物亡”的情景,而是為老百姓打土豪、分田地,宣傳紅軍的宗旨和民族政策。消息一傳開,四鄉的各族窮人一片歡騰,軍民親如一家。
當地鄉紳楊家郎主動讓出了自己的宅子,用于設立軍事指揮所,毛澤東等中央領導臨時住在了這里。楊家郎曾在北伐軍里當過營長,因看不慣國民黨腐敗無能,辭職返鄉建宅。建成的這座廣式小洋樓里有各種裝飾、壁畫和擺件,令毛澤東的警衛員大開眼界。
陳列在紅軍長征柯渡紀念館里的八音鐘(仿制品)
晚上已經很晚了,毛澤東等人還在商議渡過金沙江的安排。“紅小鬼,太累了就先回去休息吧。”毛澤東溫和地對只有十幾歲的警衛員說道。警衛員揉了揉眼睛,回到了隔壁自己的寢室。夜深人靜,忽然一陣悅耳的聲音傳來,“滴滴——滴滴”,真好聽!警衛員起來,沿著聲音尋去,發現了桌子上擺放著一只做工精良、造型小巧的八音鐘。警衛員被這只八音鐘深深地吸引了,他研究了一下,發現這個小東西發出的“滴滴——滴滴”聲正是在報時。這時,他突然想到,毛澤東經常工作到深夜還不休息,有了這個小東西,就能提醒他按時休息,而且帶上它很方便……可是,毛澤東一再告誡不能拿群眾一針一線,警衛員猶豫了。但是想起毛澤東平時對自己的關愛和日益憔悴的身影,警衛員還是將八音鐘悄悄地塞進了挎包。隨后,警衛員帶著這個八音鐘隨隊伍出發趕往祿勸縣皎平渡口,準備渡過金沙江,繼續北上。
當隊伍奔走來到金沙江皎平渡口,毛澤東發現了這只精致的小鐘,嚴肅地問警衛員東西從哪里來的,當知道是從丹桂村帶來的,非常生氣地批評了警衛員,并告訴他:一旦開始拿人民群眾的東西,不管東西價值多少,都會損害我黨我軍的形象!所以,堅決不能拿群眾的一針一線!最后,命令警衛員立馬把八音鐘還回去。
然而,當時部隊距離柯渡丹桂村直線距離140多公里,山高路遠,前有波濤洶涌的金沙江,后有敵人的窮追不舍,立即把八音鐘送回去太危險,也不太現實。不得已,在警衛員接受批評并深刻檢討后,經幾位首長的勸說,毛澤東才同意把小鐘暫時存放在金沙江邊的一戶農戶家中,并拿出報酬,委托農戶想辦法將八音鐘送還原主。
這件珍貴的革命文物幾經輾轉,最終被陳列在了紅軍長征柯渡紀念館里。現在,這個精美的小鐘早已不能發出“滴滴——滴滴”的悅耳聲,但它斑駁的鐘身卻時刻提醒著我們:嚴守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鐵紀。(呂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