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精準監督護航彝繡傳承 楚雄州為群眾致富鋪就“錦繡之路”

發布時間:2024-06-15 21:26:22   來源:云南省紀委省監委網站 楚雄州紀委監委

“有了彝繡這門手藝,在家門口上班,一年能增收4萬元左右,既節省了日常開支,還能照顧老人和孩子,日子是越過越好了!”近日,在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獅山鎮紅土田社區彝繡工廠舉辦的彝繡培訓會上,社區居民呂福麗為在場的繡娘們算了一筆賬,鼓勵大家用勤勞的雙手,繡出幸福生活。像這樣在家門口就能就業的繡娘,紅土田社區就有30多名。

之前,武定縣紀委監委在對彝繡文化產業開展監督檢查時,了解到彝族繡娘李亞梅在創業過程中,遇到了刺繡場地租金高、繡娘住地分散、產業不成規模、經濟價值低等困難,立即將這些問題反饋給縣婦聯、縣文旅局、縣鄉村振興局等職能部門和涉及鄉鎮。同時,強化日常監督,督促當地黨委、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扶持成立獅山鎮紅土田社區建立刺繡工廠,由李亞梅帶動當地繡娘發展彝繡產業,既方便了社區婦女就近就業,也為她創業找到新的路子。

近年來,為助推彝繡產業發展,全州紀檢監察機關聚焦彝繡特色產業發展中的堵點、彝繡傳承保護的痛點、彝繡傳承創新的難點,廣泛聽取相關職能部門和彝繡從業人員的意見建議,精準監督,紓困解難,有力助推彝繡的傳承保護與開發利用。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彝繡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楚雄州紀檢監察機關聚焦優化營商環境,成立監督檢查組,深入10縣(市)、鄉鎮和刺繡工廠開展調研走訪,緊盯企業融資、惠企政策落實等開展監督,著力構建“發現問題、督促整改、反饋結果”的全鏈條監督閉環,切實推動解決刺繡企業發展難題,護航企業快速發展。在監督推動下,全州建成彝繡車間77個、繡坊260個,培育彝繡經營戶538戶,其中規模以上彝繡企業13家,帶動2000多名殘疾人就地就近就業。

刺繡技藝也是彝繡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楚雄州紀檢監察機關將監督“探照燈”照進培訓一線,與相關職能部門組成監督調研組,對繡娘以及工作人員進行實地走訪,圍繞技能培訓工作中的流程、模式、標準等重點環節,詳細了解培訓課程設置、培訓內容是否存在形式主義問題,生活補助發放、就業政策宣傳是否到位等情況,以監督檢查、反饋整改搭建溝通渠道,督促人社部門與其他職能部門加強協調聯動,舉一反三查糾工作短板,推進建章立制,規范技能培訓,鞏固培訓成果,讓培訓真正惠及繡娘。目前,全州共培養5.7萬繡娘,有4名彝繡領軍人才獲評“興滇英才支持計劃”首席技師專項。

繡得好還需銷路好。為此,楚雄州紀檢監察機關督促有關部門積極申報“楚雄彝繡”區域公用品牌,建成全國首個楚雄彝繡數字文化產業園·彝繡產品交易中心,成功創建楚雄彝人古鎮、牟定彝和園2個云南省文化產業園,統籌推動制定中國首個“楚雄彝繡”手工刺繡行業標準,實現楚雄彝繡統一標準、統一工藝、統一定價、統一標識。今年彝繡產業預計實現產值10億元,增加值2.75億元,繡娘人均年增收達3570元,同比增長12.26%。(鄧永平  葉向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