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縣紀檢監察干部走進雅邑鎮南谷村人參果種植基地開展監督,只見綠油油的藤蔓上掛滿了一顆顆圓潤光滑的“金果果”,果農們正忙著采摘、分揀,一片繁忙的豐收景象。
“大哥,到采摘期了,但你家人參果怎么不結果?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難?”
“唉,我家是第一年種植人參果,經驗不足,產量也不好……”
此前,墨江縣紀委監委在專項監督檢查中發現,部分種植戶因種植技術落后,導致產量不佳。
群眾的難點就是紀檢監察工作的重點。監督檢查組隨即向鎮黨委和縣農業農村局反映了相關問題。鎮黨委及時召集領導班子成員、鎮農業農村和集體經濟發展中心及各村負責人召開會議。最終,決定以村組為單位,采取縣、鎮、村干部“網格化”包保方式,組織縣農業農村局、鎮農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技術培訓。
“現在有專業技術人員來基地向我們講解,精準提供技術指導和專業培訓,幫助我們解決了最大的難題。”
“今年我家種植了60畝人參果,畝產2.5噸,最高可以賣到10元/公斤,預計總收入100萬元,‘白果果’真變成我們致富的‘金果果’了,多虧你們監督人員和技術人員的幫忙。”基地負責人李大哥高興地說道。
截至目前,全鎮人參果種植面積120余畝,產值200萬元,帶動60余人就近就業。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是促進群眾就近就業、增收致富的關鍵。墨江縣紀委監委充分發揮監督保障執行、促進完善發展作用,“室組地”聯動對產業發展開展全鏈條、全過程監督,查問題、剖原因、謀對策、解難題、優服務,嚴肅問責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等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保障鄉村產業健康發展。
“監督檢查不能只停留在發現問題階段,更重要的是要督促解決問題。”該縣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抓好產業監督,以點帶面推動群眾的“綠產業”變為“金產業”,讓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在家門口致富。(李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