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裝框要小心,做到輕拿輕放,不要傷了果皮……”春日的清晨,初升的太陽剛綻放出第一縷光,紅河州金平縣者米鄉頂青村人參果種植基地內早已一片繁忙景象,村總支書記王永明正帶領群眾采果、裝箱、發貨。“多虧了王書記,他教我們人參果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大大提高了產量。我家今年收入預計有50多萬元。”說起現在的王書記,種植戶張大哥連連點贊。
此前,王永明曾違反紀律受到黨紀處分。那時的他情緒低落,感覺自己是“跌倒”干部,在同事和親友面前抬不起頭來,一度缺乏干事創業熱情。在縣鄉紀委的思想開導、鼓勵關愛下,他慢慢卸下了思想包袱,帶領群眾發展人參果產業增收致富。
近年來,該縣紀委監委堅持嚴管厚愛結合、激勵約束并重,把回訪教育與容錯糾錯、澄清正名等持續協同推進,探索形成各有側重、互為依托、同向發力的整體效應,激勵廣大黨員干部擼起袖子加油干。
一次處分并不等于終身否定。該縣紀委監委堅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針,定期對受處分人員開展回訪教育,在充分了解受處分人員的違紀違法情節、處分種類、工作表現、個人情況后,建立“一人一策一檔”回訪教育工作機制,通過“一人一策”關愛回訪、“一人一檔”動態管理,讓回訪教育更加精準有效,及時幫助“跌倒”干部重燃干事創業激情。
“組織不追究我的紀律責任,只是采取談話提醒的方式對我進行提醒,讓我感受到了組織的關心和厚愛,這既是監督提醒,也是鞭策激勵,今后我一定吸取教訓,認真履職……”該縣紀委監委善用“三個區分開來”,制定出臺《領導干部容錯糾錯實施辦法(試行)》,結合動機態度、客觀條件、程序方法、性質程度、后果影響以及挽回損失情況,歸納出13類適用情形和6項負面清單,探索實行一事一議、聯席會審、定期復核三套配套機制,既確保容錯糾錯工作的精準性和嚴肅性,又旗幟鮮明為干事創業者撐腰鼓勁。
錯告誣告既損害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積極性,又影響基層政治生態。該縣紀委監委建立由承辦部門申請、信訪部門研判、委領導審批的工作機制,推動澄清正名工作精準化、規范化、常態化。一方面,堅持紀法教育與澄清正名同步開展,把紀法課堂“搬到”澄清正名會議上,集中宣傳檢舉控告的受理范圍、舉報渠道、誣告陷害行為的查處認定等有關內容;另一方面,利用苗族“花山節”、瑤族“盤王節”等節日,廣泛宣傳檢舉控告知識,及時公開相關政策信息,解讀相關誣告陷害典型案例,打好引導正確舉報、警示誣告行為的“組合拳”。
“我們要把‘嚴’的基調長期堅持下去,讓失責必問,問責必嚴成為常態,又要用準用好‘三個區分開來’等容錯糾錯機制,真正做到嚴管與厚愛結合,激勵與約束并重,激勵廣大干部在新時代有新擔當、新作為。”該縣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劉連旺 || 責任編輯 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