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忙里偷閑”,終于有時間參與送餐了。
當時鐘指向11點,我和同事們提著沉甸甸的保溫箱走在山坡村的小路上,箱子里飄出的飯菜香混著草木的氣息。作為鎮紀委書記,這是我第三次參與“愛心送餐”。
“胡爺爺,今天有您愛吃的白菜豬肉餡餃子!”我把保溫盒捧到老人跟前。
年近八旬的老人接過餐盒,渾濁的眼睛泛起水光:“小王啊,這熱乎勁兒讓我想起閨女出嫁前給我煮的壽面……”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我們送出去的何止是一頓飯。
回想起三個月前啟動這個項目時,鎮紀委聯合社會事務辦成立專項監督小組,對山坡村上報的幫扶對象進行把關。
當我們排查到胡奶奶家時,發現家里只有她和44歲的兒子相依為命,已經68歲的胡奶奶行動不便卻還要照顧精神殘疾的兒子,根據實際情況,立即建議將胡奶奶的兒子也納入送餐名單,胡奶奶拉著我們的手,眼里泛起淚花。
在對轄區內老年居民的情況進行全面細致的摸排后,加上張大爺共確立了首批納入“愛心送餐”服務的8位老人。
資金監管也是監督的重頭戲。鎮紀委聯合社會事務辦定期對賬目進行審查,要求每一筆支出都要有詳細的記錄和憑證,確保資金專款專用,建立嚴格的資金監管機制,確保把每分錢都變成老人碗里的熱湯熱飯。
現在揣著特制菜單穿梭在村巷,我總要多問幾句。上周給李會芳奶奶送餐時,發現她對著小炒肉直發愁——老人家牙齒掉光了呀!第二天我就拽著廚師重新設計食譜,看著老人們喝著山藥排骨湯時舒展的眉頭,我意識到,或許這就是監督的溫度,不在臺賬里,而在碗筷間。
不僅如此,鎮紀委還設立了專門的監督舉報電話,鼓勵村民對送餐服務質量、資金使用等問題進行監督。如今我們的監督電話成了“老人熱線”,李大娘會打電話說青菜煮軟些,王大爺讓提醒送餐員雨天路滑……
下午5點,又到了送餐的時間。夕陽把我們的影子拉得很長,保溫箱漸漸空了,但心里越來越滿,邁出的腳步也越堅實了,紀檢人的戰場不僅在案頭,更在老百姓的灶頭。(姚安縣紀委監委 王彥 || 責任編輯 王文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