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昭陽區紀委監委派駐新田村的駐村工作隊員,兩年時光里,我始終以杜甫筆下“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心境踐行幫扶使命。那些走訪貧困學子家庭的日常,恰似春風化雨——帶著助學政策的“雨露”輕輕叩開每一扇家門,在促膝長談中感知求學渴望,于政策落實間傳遞關懷溫暖,讓教育幫扶的滋養如春雨般悄然浸潤孩子們的成長之路。
“雨露計劃”是對脫貧戶及監測對象家庭成員參加職業教育進行扶持補助的措施。第一次聽說是在老家村委會發的政策宣傳里,因不符合申請條件,我未過多關注。沒想到,來到新田村駐村后,它卻成為我這兩年青春的重要“拼圖”。
“辦理好‘雨露計劃’并不困難!”這是我剛接觸它時的第一感受,申請表、在校證明、就讀情況核實書、身份證和社保卡正反面復印件,簡簡單單的五頁紙就是全部的申請材料,學生自己弄好材料去申請就可以了。然而,工作中接觸到的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學生都用現實告訴我,這項工作要想真正干好,真正幫助到有需要的人和貧困家庭,可沒那么簡單。
“通知易遺漏”和“蓋章跑多處”是其中最困難的。部分學生和家長不清楚自己家的情況是否符合政策,錯失機會的同時,還在學校、村委會、街道辦、中心校之間的反復“跑”,浪費了精力和時間。使我記憶深刻的有兩個,一個是小張,因為學校里老師講解雨露計劃時沒說清楚具體的審批程序,小張父親反復跑了多次。另一個是聾啞人小楊,沒有聯系方式,全靠他父親來回咨詢。我覺得,我們應該找個法子才行!
這時,紀委監委“靠前監督”的方式給了我靈感,和村里商量后,我們決定采取“點對點通知”和“村委會代跑”的方式,主動靠前服務。每學期放假前,提前從全國防返貧監測系統導出初三和高三的學生名單,對照原有名單挨個入戶核實學生的就讀情況,及時通知符合條件的新生將申請資料寄回村委會,由村委會收集后統一代為“跑”審批的方式,做到了“絕對不漏一人”“至多不跑兩次”。
“現在真的是方便多了,只用把表交來村委會,要是跑去鎮上蓋章,我今天苞谷都點不成。”來交材料的小張父親淳樸的笑聲使我心里瞬間就滿滿的成就感。
截至今年,新田村共有82名學生申請“雨露計劃”,落實補助資金56.75萬元,許多貧困家庭學生通過學習護理、藥學、美容美發、機電維修等技術,有了一技之長。小羅學的是建筑,去年畢業后去江蘇的工廠務工,每月有4000元的收入;小楊學的是汽車修理,現在在家門口的汽車修理鋪修車……這些“雨露”滋潤下的孩子們正在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自己的新生活,托舉起家庭致富改變的新希望。(昭陽區紀委監委 張佳 || 責任編輯 王文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