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前場鎮小河村,細雨初歇的云縫里漏下幾縷霞光。我跟著村務監督委員會的老王深一腳淺一腳踩著泥濘進村時,正遇上鄒乃林大叔在院場里搶收晾曬的油菜籽。古樸的院墻外,一棵開滿花的馬纓花樹在五月濕潤的晚風里輕輕搖曳,就像在歡迎我們的到來。
“張書記,來嘗嘗新摘的桃子!”鄒大叔捧著幾個還帶著新鮮綠葉的桃子迎上來,指尖還沾著剛播完玉米的泥土香。這已是本月第三次走訪該村,但每次與群眾圍坐話家常時,總能觸摸到黨風政風轉變的溫暖脈搏——就像東山坡盛放火紅的馬纓花,讓人感到溫情。
記得去年夏天接到鄒大叔信訪件的那天,暴雨剛歇。他攥著皺巴巴的補貼發放清單,在鎮紀委辦公室急得直跺腳:“我跑了三趟村委會,他們都說系統里查不到!叫我到鎮上查,來到鎮上他們說已經告訴村上了,叫我回去村上問,你們就是這樣辦事情呢?”面對焦急的鄒大叔,我知道肯定是我們的工作沒做好,讓大叔心寒了。我們當即成立核查組對鄒大叔反映的問題進行核查,發現因工作人員失誤,在錄入信息時,將鄒大叔信息錄入錯誤,導致鄒大叔公益林補貼和草原生態補助錯發。當追回的資金重新打進鄒大叔賬戶時,這個莊稼漢紅著眼眶說:“沒想到我這點小事,紀委當真管!”
這樣的轉變并非偶然。五年前我剛到前場鎮工作時,群眾常抱怨“公章鎖在抽屜里”“村三資成了糊涂賬”。如今推開小河村委會大門,“小微權力清單”和“三資”管理流程圖就掛在便民服務廳最顯眼處。我們推動全鎮9個村建立“陽光村務”平臺,每季度由村監委牽頭召開“村情報告會”,扶貧資金流向、低保評議結果等全部上墻公示。去年僅小河村就糾正了4起惠民補貼發放錯漏,對8戶低保享受對象進行了動態調整。
現在走在村巷里,總能聽見鄉親們念叨新變化。何家村的馬大哥說起退掉酒店婚宴在小組活動室簡易辦理省下1.2萬元時眉飛色舞;羅武沖小組的彝家阿嬤拉著我參觀改建后的公廁,指著新裝的路燈說再也不用摸黑走夜路;廣場邊的大樹下,普大姐正驕傲地向大家展示著手機里的“小微權力監督一點通”小程序,講述著辦事投訴的方便快捷——這些點滴,恰似東山坡頂的清風,悄然改變著鄉土前場的治理生態。
最讓我觸動的是去年底的“暖心回訪”。當我們帶著整改通知書再到鄒家組時,曾經推諉扯皮的村干部主動登門道歉,鎮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還專門為鄒大叔開通了“補貼查詢直通車”。如今經過小河村便民服務中心,常見窗口工作人員捧著《小微權力清單流程圖》研讀,那是我們梳理的35個事項清單指南。鄉親們說,現在辦事就像地里的苞谷,該啥時施肥、啥時收割都清清楚楚。
夜色漸深,返程路上經過新落成的“廉心亭”,幾位老人正在討論村里“三資”監管的變化。月光灑在“1133”監督體系展板上,照見“每周定點接訪”“每季度沉底巡訪”“三團監督服務”等創新機制。這些嵌進泥土的監督根系,正滋養著新時代小河村鄉村治理的參天大樹。
歸途的晚風帶著泥土的芬芳,恍惚聽見山那邊傳來“三跺腳”的歡快旋律。這舞步里躍動的,不正是全面從嚴治黨激蕩出的民心節拍嗎?監督執紀的力度,終將化作百姓心頭的溫度。(姚安縣紀委監委 張瑞 || 責任編輯 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