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記 | “治未病”需久久為功

發布時間:2025-06-06 09:29:38   來源:曲靖市紀委監委

近日,因雙手無力、手指屈伸困難,我不得不辦理了住院手續。經過系統檢查,最終被確診為“混合型頸椎病”。當每日往返于康復科,心中不禁感慨:人至中年,身體機能確已大不如前,也由此深刻體會到“治未病”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意義。而這份感悟,竟與自己從事的紀檢監察工作中“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形成了奇妙呼應。

古語有云:“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在康復科的這段日子,這句話時常在腦海中回響。當看到那些因忽視日常保養而積勞成疾的病例,突然意識到:身體的健康需要防患于未然,黨員干部的政治生命又何嘗不是如此?

近年來,隨著反腐敗斗爭向縱深推進,腐敗滋生的土壤正被層層剝離,各地通報的黨員領導干部審查調查案例屢見不鮮。仔細審視這些案例中的主人公,不少人曾是意氣風發的勵志青年、業績突出的優秀干部、行業領域的先鋒榜樣,如今卻淪為“籠中鳥”“片中人”“階下囚”,人生軌跡發生了戲劇性的逆轉。

回溯他們的人生歷程,那些敢拼敢干、披星戴月的奮斗歲月,為其成長履歷增添了厚重底色,也讓他們積累了寶貴的人生經驗。然而,當平臺不斷拓展、掌握資源日益增多、社會人脈逐漸廣泛時,各種利益誘惑也隨之增加,一些人思想防線開始松動,貪欲的閘門一旦打開,便如決堤洪水般洶涌難控。其實,“溫水煮青蛙”的道理人人皆知,但“坐井觀天”的盲目自信,讓僥幸心理在心中悄然滋生。直至身陷囹圄,才在撕心裂肺的痛楚中、悔恨交加的淚水中,真正體會到黨紀國法的威嚴。可嘆的是,他們往往將他人的慘痛“事故”當作無關痛癢的“故事”,甘當“看客”,一笑置之。

事實上,黨紀國法早已為黨員干部劃定了清晰的底線與紅線。如今,警示教育的形式不斷更迭,AI“沉浸式”體驗等方式推陳出新,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醒廣大黨員干部要筑牢思想防線,做好“治未病”功課。“治未病”的關鍵在于堅持“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警醒。紀檢監察機關履行“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抓早抓小、防微杜漸”的職能職責,同樣蘊含著這樣的智慧。黨員干部要時常對照黨章黨規黨紀檢視言行,經常清除身上的“灰塵”,祛除體內的“病毒”。要勇于摒棄“遮丑心態”,練強直面自我、審視自我、剖析自我的“內功”,正視問題不繞道,以積極正確的態度配合組織“治已病”,不斷增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無論是身體健康還是政治生命,“治未病”都是永葆活力的根本之策。對黨員干部而言,要有“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的精神,時時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將紀律規矩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誘惑面前保持清醒,在平凡崗位上堅守初心,不斷增強“抵抗力”“免疫力”,不斷提升政治境界、思想境界、道德境界。唯有如此,方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行穩致遠。倘若等到“疾在骨髓”的地步,便只能落得“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的悲慘結局。(富源縣紀委監委  孫海波 || 責任編輯 王文錦)